引言
像「那鸿书」这样一卷预言书何以会被收入小先知书中,一直困惑着很多读者,因为它既未督促以色列及犹大悔改,也没有以记载弥赛亚的应许给予同胞盼望。甚至它看起来像是为神的审判外邦而兴奋欢呼,似乎充满了偏狭的民族主义。难道正如某些经学家所认为的:此书生动活泼,意象鲜明,以诗歌体裁完成,具有希伯来文学之价值,因而被列为先知书﹖
壹、作者
经文中指出作者是伊勒歌斯人那鸿。「那鸿」在希伯来文中是「安慰」之意。当时犹大深受亚述迫害,也许那鸿先知的名字和他带给犹大安慰的信息有关联。而那鸿的时期据推测大概在约西亚王当政时代,但也有人因为文中不提王名而推论是在昏君玛拿西时代。若以在约西亚时期而言,同时期的先知还有耶利米。从那鸿书可约略窥出作者的性格: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心中充满了公义的怒气,又是位热切的爱国者。
对于伊勒歌斯的地点有四种推测,近代学者大多认为位于犹大南部。
贰、时代背景
圣经中再没有他处提到那鸿及伊勒歌斯。此书既是预言尼尼微覆亡的信息,所以必在此事件之前发表;第三章提到埃及京城挪亚们(底比斯)的沦陷,因此成书时间应在二事件之间,约为主前633至612年。尼尼微城建于主前二千年,主前十二世纪成为亚述首都,城墙周围长有八哩,占地289平方哩,是亚述建筑、艺术、文化的奇迹。城内有很多神庙及宫城,华丽雄伟。在那鸿之前一百年,约拿往该城传讲神言时,城内「不能辨左右手」(一般认为是指小孩子)的人口已有十二万人,可以想象先知描述尼尼微的繁荣富饶「如同聚水的池子」(二8)。那鸿时代的尼尼微,财富、声望及权力皆如日中天(三16、17),亚述势力西至地
中海,南至巴勒斯坦及埃及,撒玛利亚在主前722年被攻陷,以色列终于亡国。后来,那鸿却预言尼尼微将覆亡。果然二十年后,尼尼微的末日便临到。玛代、巴比伦及西古提人的联军围攻尼尼微两年尚无法攻下时,底格里斯河突然泛滥,冲毁了城墙,联军顺利攻入,烧杀掠夺,尼尼微果真被埋葬(一14),从历史上消失;有二千多年之久连遣址都不可考。
尼尼微在最鼎盛的时期被灭亡,颇令人唏嘘。
叁、书中信息
一、宣告尼尼微的审判(一1~15)
(一)神的怒气与怜悯(1~)
1.神对恶人的怒气(一2、3~6)
2.神对义人的怜悯(一3上、7)
(二)预言尼尼微的倾覆(一8~15)
1.亚述将亡(一8~12)
2.犹大得救(一13)
3.亚述被灭(一14)
4.对犹大的信息:耶路撒冷要欢欣(一15)
本段一开始就点出了神的性格:公义和怜悯,这也是那鸿书的主题。神是忌邪的神,这是显明祂公莪、圣洁的性格;神不轻易发怒,这是祂的宽容,是慈爱、怜悯。两者的调和存在于一个原则:对于信靠神的人,神不轻易发怒(一3),患难的日子祂做人的保障(一7);而另一方面祂也是施报的(一2),大有忿怒(一2),不姑息罪恶(一3)。以自然现象描写神的威严及忿怒,可见先知对于耶和华慈爱与公义的无限敬畏。
下半段交替论及「审判」及「拯救」两主题,也就是犹大和亚述的命运。那鸿先知预言尼尼微的陷落,一章八节覆亡的方法也在历史上应验。神若查究人的罪孽,谁还站得住脚呢﹖(诗一三○3),想对抗神是多么愚蠢好笑的一件事﹖耶和华是具有绝对权柄的审判者,尼尼微的势力再强大、人数再繁多,城墙再坚固高大,与神为敌,终将灰飞烟灭。神亦向犹大发言;犹大人一直自以为是神的选民,却不接受神的管教,神在这里安慰犹大,尼尼微的毁灭对犹大是一盼望的信息,因此犹大可以守节庆祝、感谢及还愿。慈爱的神常亲自出手管教犹大,然而目的都是要他回转归向神,不要再飘荡(该二17)。
二、述说尼尼微的灭亡
(一)尼尼微被围攻(二1~10)
1.准备攻击(二1~2)
2.神的子民复兴(二2)
3.敌军凶猛(三3~5)
4.尼尼微失守(二6~9)
(二)尼尼微受蹂躏(二11~13)
1.尼尼微要灭亡(二11~12)
2.尼尼微要倾覆(二13)
这是一幅令人心悸的战争画面。尼尼微的敌军,军备威武精良,士兵精神抖擞,勇气十足(三3~5),而尼尼微城中却一片混乱,居民奔逃,战车飞驰,王宫被闯入,宫女王后见辱(「王后」也可能指女神,当一城被攻取时,神祇、神庙必不存一柱,算是一种侮辱),闪烁的宝物散置一地,征服者恣意的抢夺。残暴无道的亚述过去如一洞狮子(其王宫曾有饲狮以娱乐的习惯),残酷、虐待俘虏,而今落得人民生命不得保全,财富更如粪土。昔日将领的意气风发,今却惊吓得连走上城墙都跌跌撞撞。最后满城疮痍,烟气飞腾,荒凉空虚……连旁观者都不免为之叹息。这都是因为「耶和华与之为敌」的缘故。
三、尼尼微灭亡的原因(三1~19)
(一)神对尼尼微的控诉(三1~4)
1.尼尼微谎诈、强暴、抢夺(三1)
2.尼尼微的残酷征伐(三2~3)
3.拜偶像行巫术(三4)
(二)尼尼微的灭亡
1.尼尼微蒙羞(三3~6)
2.无人为她哀哭(三7)
3.下场必如挪亚们(三8~11)
4.尼尼微徒然防卫(三12~17)
5.尼尼微倾覆的悲哀:凡所听见的无不鼓掌欢欣(三18~19)
第三章点出了亚述遭此噩运的原因:亚述残忍野蛮,以屠杀流血为乐,狡诈多计,甚至以耶和华最恨恶的邪术诱惑列国犯罪、拜偶像。神责备尼尼微,告诉她将如底比斯一样,受到无比的耻辱,列邦都见她的丑陋败亡,她将被遗忘,无人感到惋惜。底比斯曾是埃及最大的城,有坚固的防守及海水为壕沟,也被亚述攻破、毁灭。尼尼微的士兵虽多如蝗虫,却软弱如妇女;防守再严密,亦如将落的果子,轻轻一碰就掉了……贵冑帝王都遭杀戮,人民散居山间。更悲哀的是亚述罪恶罄竹难书,各国皆惊怕,见此结局不但无人同情,反而一同鼓掌叫好﹗口吻辛辣讽刺,读来亦有大快人心的感受:毫无怜悯的欺压者必灭亡,流人血的城必被遗忘,虐食的猛狮必遭杀戮,公义必然胜过邪恶。
结语
本书虽论外邦,其实和犹大息息相关,不是只有间接以论外邦覆亡给犹大安慰,而是文中重复的主题:公义与慈爱,审判与怜悯,显明了耶和华的智能与伟大。就人而言,人的慈爱若缺乏原则是会变质,成为姑息。神的爱却是真理的爱──所以神会发怒。有人认为同样论尼尼微命运的约拿书充满慈爱,那鸿书却充满审判,然而再细读两书,我们会发现「慈爱的神有公义,公义的神有慈爱。」神公义的原则并没有改变,祂之所以「与人为敌」,其实是与罪恶与暴虐邪恶为敌。而悔改却是人惟一得赦免的途径,因为神向人所怀的意念是赐福的意念,是赐平安的。良善的神已存留一次尼尼微,而她却重蹈旧途,甚至变本加厉,所以神不再对她施慈爱。这是我们承受神救恩的基督徒该好好思想的。那鸿因为得到神的启示,知道表面强盛的尼尼微因不止息的罪恶而正步上败亡的末日,所以叹息说:「祸哉,尼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