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撒迦利亚书——荣耀的复兴

引言

对许多人而言,阅读素有「旧约启示录」之称的撒迦利亚书并不轻松,因为它主要的信息隐藏在难解的异象及默示背后,且事件交杂在现时至基督再临,文中引用的典故,对许多问题则「点到为止」,未能详细说明;鉴于此,这里建议几个阅读方法:

(一)对时代背景及时代需求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先知的时代使命,并进而明白信息的核心。例如:一至八章是建殿时期所见的异象,当时百姓需要鼓励,所以八大异象充满了复兴的盼望,以此抚慰劳碌建殿的心。然而,先知尚须使百姓明白复兴的条件,所以异象也显示了除罪、洁净及倚靠神的信息。九至十四章的默示,圣殿已完工,但以色列民并未立即进入理想境地,内有信仰上的瑕疵存留着,外则列国依然侵扰,先知及由此景况宣告弥赛亚将降临带来永远的复兴。(背景方面,一至八章参考以斯拉记四~六章及哈该书,九至十四章参考玛拉基书)。

(二)阅读异象时,以对异象的解释为基础,仔细观察异象中出现的人、事、物、动作及话语,看看他们如何完成信息的传递。但应避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因为他们就如戏剧中的各个角色,必须从整出剧的角度才能够赋予意义。

(三)默示方面,应该着眼于神救恩的计画,其成就旨意的方法、程序及时机。在这方面应该特别儆醒,因为就如耶稣所预言,许多传假基督的正借着谎称神成全救恩的时机已经临到来迷惑众人(参:可十三5~23;太二十四23~26;路十七23)。

壹、内容略解

撒迦利亚书的内容可分为二大段落,前段由八大异象及先知针对伯特利人所提问题的回答组成,产生年分为大流士王二年八月至四年九月(520~518BC);后段则一连串带有末世预言的默示,但年分不确定。

一、八大异象

(一)序言1(一1~6)

就如耶稣以呼召「悔改」为天国福音的起点,撒迦利亚亦以「转向神」的宣告为复兴的序幕。先知从三个角度强调「转向神」的重要性:从神的旨意而言,神定意要照个人行为施行报应;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神曾借着众先知表明心意,但列祖仍因悖逆而遭神管教;从蒙恩的机会而言,列祖之行为亦可警惕百姓,当要把握时机响应神的呼召。

()异象之二

第一异象中,各元素间的相对关系表列如下:

┌─┬─────┬─────────┬──────┐

││地位低下│││

├─┼─────┤以色列民│以色列民│

│番│││虽然地位低│

│石│以色列民│在列国中地位低下│下,│

│榴│││但是神仍与│

├─┼─────┴─────────┤他们同在,│

│骑││眷顾他们。│

│红│耶和华的使者││

│马│││

│者│││

├─┼───────────────┴──────┤

│红││

│、││

│黄│神差遣侦查遍地的使者│

│、││

│白││

│马││

└─┴──────────────────────┘

遍地往来的骑士向耶和华的使者报告全地平静的消息,安息平静(shaqat)描述一个复兴的时机已到来。于是,接下来异象便出现耶和华的使者替以色列代求的情境及耶和华的回答。神重申对耶路撒冷及锡安的热爱,并表明对列国的恼怒及对以色列的祝福,这段话,可说是神复兴以色列的计画书。

(三)异象之二(一18~21)

第二异象是第一异象的补充说明。角象征「力量」、「权势」,四则象征其遍在四方,随时准备消灭神的子民。四角象征「外邦人的日期」中,抵挡神的权势(参:路二十一24)。四匠人相应于四角,是神在历史上兴起,拯救神的子民免于四角危害的力量。他们打掉列国的角,逐步实现神的计画。

由异象中我们得知,邪恶的权势固然环伺,但是神必眷顾属祂的人,并为敬畏祂的人预备永久的得胜。

(四)异象之三(二1~13)

这是一个应许丰盛的异象。手持准绳的人使我们想起(结四十5~16)的景象,丈量是圣城重建的起始,要使合乎神指示的样式。耶路撒冷的尺寸是量定的,但是神的祝福却是无穷,所以耶路撒冷将因人、畜兴旺而有若无墙之城。再则,这些满溢的福分无需城墙护卫,因为神要作其四周的水墙。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丰盛的城邑要将荣耀归给真神,表明这丰盛全在乎神的祝福,而非人的浮夸。

相对于耶路撒冷的荣华,列国的景况则是无比凄凉。6至12节表现了神的行动,包括:向掳掠百姓的列国抡手及神对以色列的行动。

(五)异象之四(三章)

圣洁是蒙恩的条件,然而人由于罪的捆绑及今生诸多肉体的软肉,而无法自洁;神体谅人的软弱,于是亲自洁净我们--这就是第四异象以象征性的行动所传递的信息。异象中,身着污衣的约书亚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褪去污衣、套上华衣美服、又被戴上洁净冠冕,在此过程中清楚印证:是神使我们脱离罪孽,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

6至10节更进一步阐述除罪的源头──弥赛亚。此处以苗裔、石头两个头衔称呼弥赛亚,苗裔着重其源流祖述,例如:他是大卫的后裔,所以有「万王之王」的尊荣;石头与基督再临有关。

第四异象在洁净的行动及象征弥赛亚的预言之间,耶和华的使者告诫被洁净的约书亚:谨守主道,则可入主院宇,应许约书亚成为神家里的人。并预兆将来以色列要成为「祭司的国度」,是「圣洁无瑕疵的国民」(参:彼前二9)。

(六)异象之五

第五异象的经文顺序为,金灯台的异象:四1~6第一句,四10自「这七眼」以下至四14;耶和华的话:四6下半段至四10第一句及「见所罗巴伯……」一句。

先知所见的金灯台,由盛油的灯(gullah)、七灯(sibah nerot)、及放置灯心的凹槽(musaqot)所构成(金灯台之样式请参阅本文后附图),由此可见,此灯台与出二十五31所描述的仪式用灯台在外观上并不相同。所以撒迦利亚所见的灯台,乃是神临在的象征。

先知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主要针对金灯台的七灯,天使解说是耶和华的眼睛,象征「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无物可以隐藏」(参:箴十五3)的讯息;第二个问题是针对两棵橄榄树而发的,耶和华也承接异象的涵义,指示所罗巴伯唯有倚靠耶和华的灵才能成事。

综合言之,第五异象呈现了人与神更亲近的景象。神与人紧密相依,人倚靠神的大能完成见证神国的使命,而神则祝福祂的子民,使他们大得能力。

(七)异象之六(五1~4)

第六异象着眼于属神国度新秩序的建立。异象中的飞行的书卷(megillah),为「咒诅」的书卷。咒诅(’alah)这里类似于「违约」条款(参:申二十七15~26,二十九20),我们可以说,神与回归的百姓甚至全人类之间都有一个约,而其伴随的咒诅则是「除灭违约者及其全家」。

在上述异象中,我们看见神对其子民的社会要求,这里所特别列举的「偷窃」及「起假誓」,自然只是这要求的一环。对此,我们毋宁说,借着强调约中的「咒诅」,使我们明白:不义的人不配承受神的国。

(八)异象之七(五5~11)

这异象共有三幕。第一幕中,先知看见一个东西,但不知为何,所以天使告诉他那是一个「量器」(’ep-hah)。’ephah在圣经中通常用作测量容积的单位,申二十五14说:「公平的’ephah(砝码)」,可见当时亦有「不公平的’ephah」存在──而先知所见,应该就是象征罪恶的「不公平’ephah」。在此罪的指明是除罪的序幕。

第二幕中先知看见圆铅被举起,量器里则坐着一个妇人,天使指那妇人为罪恶。量器象征的罪(`awon)与妇人象征的罪(ris`ah)意义不同;简言之,ris`ah指不正当的行为而言(参:

结三十三19;申九4),而`awon则指由ris`ah指涉的内在的罪。二者即指罪的全部,所以异象中妇人被扔进量器里,「有除恶务尽」之意。

第三幕出现两个有鹳鸟翅膀的妇人,他们举起量器,抬起悬于天地间,随后并要移置示拿。将装有妇人的容器抬走象征彻底除罪,鹳鸟翅膀象征其为不洁净者,量器移到示拿,代表污秽那地。在此洁净以色列的异象中,亦含有对异教的指控。

(九)异象之八(六1~8)

先知最后看见四辆马车从两座铜山之间驶出。这四辆马车是「天的四风」,从普天下主的面前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鉴察全地(参考第一异象)。第8节可说是异象的核心,也透露是否有列国已遭报应﹖神已经预备一块洁净的地土,还滞留异乡的以色列人是否该「返乡」﹖

(十)先知象征性的行动(六9~15)

耶和华命令先知取金银制成冠冕,戴在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这象征:弥赛亚(这里以「苗裔」称呼之)将同时具备这双重职分,弥赛亚要建造神的殿,并担负尊荣,因弥赛亚就是神。

二、回转与复兴

七、八两章的话发生于大流士王第四年九月,包括伯特利人的问题和先知的答复。

(一)伯特利人的问题

伯特利人何时打发使者并未详言,但要那二位使者恳求耶和华的恩,及询问祭司和先知,五月间的哭泣斋戒是否应当继续﹖因五月分的斋戒哭泣为的是记念耶路撒冷被毁(参:王下二十五8、9),伯特利人或许认为,我们已经回到耶路撒冷,圣殿也将重建,五月的斋戒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先知的回答Ⅰ(七4~14)

先知的回答中有明言禁食之虚伪,强调生活的成圣是神拣选的要求,不在乎仪文,而在乎生命的全然更新,生活的表现在于彼此相爱、诚心相待。

(三)先知的回答Ⅱ(八)

第八章前八节,先知以热情的语调宣告神对以色列的挚爱:神要回到锡安(圣山),回到耶路撒冷(诚实的城),以色列要作祂的子民;耶路撒冷必再现昔日荣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耶和华「定意施恩」是以色列蒙福的条件。但仍定意按我们的行动向我们怎样行(一7),且恩典的赐予乃是基于「约」,除了顺命的恩典,还有违约的咒诅;如此,所有禁食的日子要变成欢乐的日子,列国看见蒙恩的以色列人,心生仰慕,于是转而寻求耶和华的恩。

三、耶和华的默示

第九章至第十四章是耶和华的默示(massa’)。主要内容为完全的复兴与弥赛亚来临的荣耀。

(一)关于锡安君王的默示

这段默示始于审判,亦宣称了允许异邦归附的信息。「九1」说:「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着重神之权柄的普世性;其次,这段引介性的审判也表明:当传讲和平的君王来到,普世性的王位都要废除。

9至12节从四个角度介绍「锡安的王」,分别是:拯救的王,祂要激发锡安的子民、击垮敌人(11~15);公义的王,祂要凭公义坐在宝座上(6);和平的王,除灭一切战争器具,向列国传讲和平,并赐福给凡属祂的人(10、16、17);普世的王,统辖全地(10)。

这里所说的锡安王,指的是全人类的救主──耶稣基督,9节说祂「谦谦和和地骑着驴」,是我们最熟悉的耶稣形像之一;祂被钉十字架完成救人的使命,到那日,祂要在荣耀中再临。

(二)应许拯救的默示(十~十一3)

这段默示为:对以色列应许的拯救,以忧伤的诗歌预言列国的荣华终必倾圯,他们的地要荒凉,成为野兽咆哮的地方。

(三)牧人的默示(十一4~17)

第一段默示描述羊群艰困的处境,牧养者不怜恤他们,使羊群成为「待宰的羊群」。这群牧养者,当指宗教及政治上的领袖。神命牧养者手拿两根杖,一根名为荣美,是指神与万民所立的约,一根称为联索,指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所以我们可知这位牧者将带来以色列的荣美与弟兄的情谊。然而,这牧人却与原来的牧者产生冲突,致牧人不再牧养群羊,任群羊流离,并折断荣美的仗。所表现的内容为「约」废弃之后,神应许的荣美将远离。

接下来提到工价,着眼于「牧养工作」所得的对价,13节对比为「美好的价值」与「丢给窑户」,意谓着众人轻忽牧养人的响应。此时先知又折断另一根杖,其意义,则是犹大与以色列情谊的废弃。由此可见犹大与以色列的情谊,建立于神的恩约中,当这约破裂时,这情谊也就消失。

牧人的默示体现了基督在世时的处境;犹大人拒绝他,于是无法承受基督带来的恩典。接下来兴起的牧人,可说是对犹大人拒绝基督的报应。这牧人较之先前的任意买羊群的人而言,对待羊群更为残酷,使羊群饱受虐待。然而,17节则应许神将除灭这恶牧人;当然,这就关联到一连串末世的复兴了。

(四)论以色列的默示(十二~十四)

这段默示里,「那日」一词出现十七次,它指「耶和华的日子」,亦即集合了审判与拯救、毁灭与复兴的日子。

神拯救的行动使以色列得荣耀(十二7~9),也使他们将为曾被他们弃绝的弥赛亚悲哀。

耶和华的日子开洗罪的泉源,洗涤居民的罪恶与污秽,除去偶像、假先知及污秽的灵。那日,牧人要被击打,羊要被分散,选民必须单独面对恐怖的灾难。

在属恶魔的权势与神最后的争战中(十四1~5,12~15),耶和华要与一切圣者降临。圣者(qedoshim)一词在旧约中指「属神的人」,所以与耶和华一同降临的「圣者」当指那些至终能得天国基业的人。

随着属世权势的毁灭,新天地(十四6~11、16~21)出现,神的荣耀光照(6、7;参:赛二十四23;启二十三23),活水从圣殿流出,滋润大地,使海水变甜(参:启二十二1),圣城要被高举,圣城周围的地要成为平原,人安居其处,不再有咒诅;列国与以色列国同守住棚节描述普世的敬拜。

结语

撒迦利亚书涉及末世事件,对今日基督徒有一定的警惕作用;书中特别强调洁净是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神的荣耀的前提,因此,在我们仰望神开始展开末世复兴的行动的同时,也应该圣洁度日。

(2)
上一篇 2020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