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记得「基督最后的诱惑」上映时,许多基督徒纷纷抗议电影污蔑耶稣的形像。但反躬自省,银幕所以塑造出这样扭曲的耶稣形像,岂不是因为世人眼中的「基督徒」就是这副模样﹖他们从耶稣门徒的身上看见耶稣。
赞美诗第一○七首「跟随耶稣」我们朗朗上口,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偏行己路,任主遭人羞辱。彼得写信给小亚细亚五省的教会时,嘱咐他们要「跟随祂的脚踪行」(彼前二21),马可福音把祂活画在我们眼前,你可愿紧紧跟随﹖
壹、背景浅介
一、名称
「马可福音」这书名是第二世纪才加上去的,它简要的告诉我们这卷书的作者与性质。在圣经中,它与马太、路加、约翰等福音书并列。他们写于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读者,是四本独立的著作。其排列顺序,反映了成书的先后。但依近人的研究,马太、路加均采用了马可的资料,因此,马可福音可能保留了福音最原始的形式,其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二、作者
虽然本书没有言明作者是谁,但距它成书不到一百年内的帕皮亚主教(Papias,A.D.80~~155)却指出:「马可做了彼得的传译员后,很准确地写下了彼得所记得有关主的言行」。其后的教父Irenaeus(A.D.130~~202)、Clement of Alexandria(A.D.150~~215)、Origen(A.D.185~~254)、Jerome(A.D.347~~420)等也都证实了此一看法。比较马可福音的大纲与彼得在该撒利亚的讲道(徒十34~43),两者确有神似之处。因此本书的作者应是书名所标示的马可。值得注意的是,马可扮演的是一个「编撰」(redaction)的角色,因为耶稣的故事在成书之前,已有人传讲了卅多年(参:路一1~4)。所以在彼得的回忆之外,这些「传统」(tradition)也成为他的资料。
三、性质
从书名,引言(可一1)及全书内容都不难看出马可福音属于见证信息,而非历史传记。「福音」就是「好消息」,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初代教会所接受的「好消息」是什么。因此,耶稣生平的许多故事都被省略不记,所保存下来的,是与初代教会的需要密切相关。马可福音成了当时教会的信仰手册,为信徒提供生活上的指南。这也提醒我们在读马可福音时,不能只当成故事来读,或把它看成「耶稣传」,而该借着事件的描述,探索当时教会的信仰处境,
思想本书对他们的意义,并进而应用到今日。这才是读马可福音的目的。
四、写作目的
前段提到,本书是为了初代教会的信仰需要写的,这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得到证实。据传统,马可福音大约在公元65年左右成书于罗马。此时正值暴君尼禄火烧罗马之后,逼迫基督徒的行动方兴未艾,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信徒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所以我们在马可福音里面看到,在狂风肆虐的船上,门徒有多么害怕(四38);在往耶路撒冷路上,他们有多么的恐慌(十32);当主被捉拿时,他们又是如何的四散逃逸(十四50)。这些都与他们每天面临的惧怕有密切的关系。在「大灾难预言」后,耶稣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儆醒。」(十三37),更是对当时信徒的耳提面命。而当时教会与会堂间的争辩,教会内恩典与律法的争论,也自然的反映在耶稣的言行之中。所以,马可福音是为了鼓舞当时风雨中的教会而写的。
五、特色
除了作者马可一些独特的写作风格(如常用目击者口吻、刻画入微、善用现在式来描述耶稣行动),本书的一些特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可福音的信息。文中所用的拉丁化语句,采用罗马时间,对犹太风俗的解释,都可以作为成书地点的左证。书中重故事整体发展,不重个别人物分析;重耶稣实际行动(如神迹),少提耶稣教训:常用对比、呼应的写法,层层深入的结构;更把主题清楚的呈现出来。阅读时如能把握这些,我们得到的将不只是耶稣言行的一些零碎印象,而能环环相扣的把整卷马可福音连贯起来。以「耶稣咒诅无花果树」(十一12~25)一段为例,耶稣的行动似乎很难理解。但我们若审视上、下文便可发现,马可把「洁净圣殿」(十一15~17)一段置于咒诅无花果树的记载中。所以,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之枯萎,正预示了徒具虚文的圣殿制度之终结。而强调信心与祷告的一段(十一22~25)也与祷告之殿(十一15~19)相呼应。因此,我们过去或有任意支解、抽取、节录经文的习惯(如找到某个比喻就开始大加发挥),在读马可福音时就必须有所调整。
贰、内容大要
马可福音十六章的篇幅,在福音书中是最短的,其中受难周的记载就占了全书五分之二,很显然的,耶稣的受苦与受死是本书重点所在。为进一步明白马可如何铺陈此一主题,我们有必要对内容加以分析。
第一种分类方式是以「仆人」这突出的形像把全书分为:
(1)义仆的预备(一1~13)。
(2)义仆的工作(一14~二22)。
(3)义仆的被弃(二23~八38)。
(4)义仆的训练(九~十)。
义仆的受苦(十一~十五)。
义仆的复活(十六)。
因为马可强调耶稣就是以赛亚所预言的「义仆」(赛四十二1,四十五4,四十九5~6,五十二13,五十三11),只要循着此一脉络查考,便不难了解马可福音的信息。我们也可以依耶稣的脚踪把马可福音分成以下六段:
一、引言(一1~13)
这一段的内容包括施洗约翰的工作(一1~8),耶稣的受洗(9~11)与受试探(一12~13)。首先我们发现马可并没有记载耶稣的出生与童年,因为他并不是要写一部耶稣的传记,而是告诉我们福音是如何开始的。因此一章一节开门见山的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在此点出了马可福音的主旨──耶稣是神的儿子,祂为我们带来「神的国近了」的好消息。借着祂的受苦与钉死,神国得以实现。而得着这福音好处的方法,就是藉悔改响应祂的呼召,跟随祂的脚踪行。以下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得到理解。
每读完一段经文我们要问三个问题:
耶稣在此做了什么事﹖
作者记载这一段的目的何在﹖
它告诉我们什么好消息﹖
以马可福音七章1~13节为例,我们看到耶稣在此责备法利赛人与文士,并说明人的遗传不同于神的诫命。作者写下这段的目的乃在告诉读者,拘守遗传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不过是假冒为善。人应切实地遵守神的诫命。而它告诉我们的好消息就是──耶稣来拿去一切束缚人的遗传。若能善用此一方法,我们就能体会马可福音的信息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引言提到施洗约翰,是因为他是耶稣的先锋。耶稣的受洗除了作榜样──尽诸般的义之外,也表示祂对约翰所代表之精神的认同。这洗礼更有「委身」的意义(为了世人的得救,自己选择受苦、牺牲之路)。自此,祂以「受洗」作为祂受苦与受死的记号(十38~39)。受洗时从天上来的声音(比较登山变貌时)对耶稣有极大的意义,一方面证明了耶稣的身分,也暗示祂日后完成工作的方式(圣灵以鸽子的形状降在耶稣身上,代表祂将要因代罪而受苦)。主受试探,除了是对前面工作的操练、预备,也显明神的儿子胜过黑暗权势,与以色列民在旷野因试探而悖逆对照,更衬托出耶稣的完美。
二、加利利事工(一14~八26)
马可福音的一项特色就是偏重耶稣的「行动」,我们看到祂片刻不停的朝着目标迈进。因此作者轻描淡写传道前的预备工作后,马上进入耶稣的实际事工。传道工作是从约翰下监开始。其实这事早已发生(六14),马可将此事放在这里,是再次提醒读者那受苦的主题,以与耶稣日后的命运相对照。这一主线在后面不断浮现(如二章20节以新郎离开暗示耶稣的死亡,三章19节也预告了犹大的卖主),影响整个马可福音的布局。在此,我们可以从耶稣的「门徒」、「敌人」、「神迹」、「教训」这四方面来观察马可如何架构出他的主题思想。
(1)门徒
耶稣与门徒的关系,是在祂的十字架使命这条主线外另一条重要线索。这种独特的关系使得整个传道工作的记载从选召门徒开始(一14~20)。祂的呼召包括两个要求(舍下,跟随耶稣)和一个应许(得人如得鱼)。当他们响应这一呼召,并奉差遣出去时,就得着耶稣的权柄与能力(三15,六12、13)。耶稣有时会带他们离开群众,到偏僻安静之处做特别教导(六30~32)。而且愈到后期,祂就花愈多的时间在教导和预备门徒上。所以马可福音一再强调耶稣的身分和使命,乃是要让门徒也有承担这使命的心。
(2)敌人
在凸显「受苦」这主题上,敌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马可福音中我们看到身分、动机不同的各种敌人。撒都该人是怕耶稣促成民族运动,破坏他们现有的权势而反对,文士、法利赛人则是嫉妒耶稣的权柄,恨恶耶稣对他们遗传的冒犯。整个与敌人的冲突是由小而大,反对的人群也不断扩大,最后连耶稣的亲属也成了敌人(三31~35,六4,十29~30)。耶稣原先多在加利利各会堂传道(一21、39,三1),后来却常在海边、旷野教导人(三7,四1,六34),这也反映出耶稣不为会堂所容。而耶稣就在逐渐升高的冲突中走向十字架的道路。
(3)神迹
耶稣所传神国的福音重点在「神的掌权」,耶稣宣告人与神之间崭新的关系,要求人悔改接受,让神在他的生命中掌权。对于神迹,必须从这个角度去思想。因此,神迹不仅为耶稣是神差来的弥赛亚这特殊身分提供了证据,更是神国来临、神得胜日子开始的记号。祂不但以言语宣扬,也以此作为(神迹)证实神国的来临。因为神的国和撒但的国是对立的,前者是恩典作王,后者是罪在人心作王。神国既是神的掌权,必然带着能力、权柄、威荣,叫鬼被赶出,病得医治,废掉冤仇,脱离辖制。所以,耶稣把赶鬼的事件解释为撒但政权崩溃的开始(三23~27)。在神迹中我们同时看到耶稣「仆人」的角色,祂来为要服事人。面对人的无能与苦楚,祂不分时地,不分对象的施予援助。祂用手拉、用手摸(一31、41),这些细微的动作中,也充满安慰、拯救、慈爱的意味。讽刺的是,法利赛人虽然明明看见耶稣行了许多神迹,仍存着不信的恶心来求耶稣行神迹(八11)。耶稣自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4)教训
我们不难看出,耶稣的教训大多与律法的讨论及应用有关。这是当时拉比最常辩论的题目(如何守安息日、什么是最大的诫命、离婚的问题……等)。文士虽然恪守传统,却是藉此敷衍神真正的要求。耶稣没有废去律法,而是指出文士在解释律法时没有顾到更一般性的原则(七6~13)。他诚实解经,引人明白神的旨意,同时体恤人的需要(三4)。这些争论自然影射初代教会与会堂领袖间数不尽的辩论,而马可提出耶稣的权威,有力的回复了这些挑战。在马可福音里也插入了耶稣讲的几个比喻。这是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经验来表达不易明白的属灵真理。在解释时,必须从上下文找出针对的问题。例如婚筵的比喻是针对禁食的问题(二18~20)。耶稣技巧的指出当时的人禁食并不是因为时机上的需要,而是死守外在规条。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耶稣的教训,而必须将它关联于耶稣的整个工作,以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它。例如「芥菜种的比喻」意指神掌权的扩大(四30~32),「灯台的比喻」强调人对神国的响应(四21~25),「撒种的比喻」更提醒人不可轻忽所听到的信息(四3~9)。这一切都指向耶稣工作的中心信息。
三、上耶路撒冷之路(八27~十52)
耶稣是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八27)走上十字架的道路。这是一个有很深宗教意义的地方(曾是杀利亚巴力崇拜的中心,也是希腊神的出生地,犹太人则相信这里是约但河的发源地),耶稣选择这里向门徒提出挑战──「人说我是谁﹖」在门徒认出祂的身分后,祂开始教训门徒祂受难的事。不同于前面几章对神权柄、能力的强调,第八章起整个教训转了方向──耶稣要求门徒舍己、背十字架,要谦卑像小孩,并要服事别人(可八34~38,九35~37,十13~16、42~45)。这是为使门徒明白,祂来是要受苦,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而门徒也必须经历同样的事。变貌(九1~8)则是复活的预示(二者有平行之处),耶稣变貌时的荣光,即祂复活后所发出的荣光。
四、耶路撒冷事工(十一~十三)
耶稣是从东边,经过耶利哥走向耶路撒冷城。祂进城的方式表明了祂的弥赛亚身分(亚九9)。而祂洁净圣殿一事(十一15~17),更有浓厚的弥赛亚意味。约翰记载这事发生在耶稣传道工作的早期(约二13~17),马可则强调,祂就在圣殿祭司的权柄之上,履行了弥赛亚洁净圣殿敬拜的任务。这一事件也加深了反对者的敌意,于是冲突全面引爆。敌人用一连串的难题来试探耶稣,但都被祂智能的化解,也为初代教会信徒的立场,做了最佳的说明(他们并无政治野心)。十三章素有「小启示录」之称,除了预示将来的冲突,更是鼓励门徒不论发生何事都要坚守所信。因为事先得到警告,他们的信心就得以加强。
五、耶稣的钉死(十四~十五)
从十四章1~2节开始,展开了耶稣被钉十架这段惊天动地的故事。自此,每一段都指向十字架的高潮。最后晚餐对十字架的意义有清楚的阐明。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十四24)。「约」是双方均参与的一件事。在西乃之约,祂使祂的子民得自由,将祂的名字,祂的同在,祂的祝福赐给他们,相对的,以色列民要遵守祂的诫命。现在,借着耶稣的血所立的新约则宣告神人关系的新开始,耶稣所传的好消息借着祂的自我牺牲得到实现。所以,只有在了解耶稣死的意义时,才能明白祂工作的意义。这新约自然也要求门徒的响应,他们的主是在罗马政权下受害的,初代教会为基督的缘故受苦,也不过是跟随主的脚踪行而已。因此,祂论到要背起十字架的话,就成了门徒的力量。
六、耶稣的复活(十六)
在权威的古抄本中并没有十六章9~20节的记载,可能是因为逼迫的突然临到而使马可未能完成;也可能是马可确曾写了一个尾语,但因它在书卷的最外层而磨损失落。耶稣的复活与本书的序言相互呼应。一章一节「神子」的身分在复活时得到终极的证明(罗一4),耶稣十字架的工作借着复活得以成全(林前十五17),神的国更是自此开始实现(九1)。新时代终于开始。
叁、现代意义
一开始我们就强调,马可不是从时间顺序,而是按主题来排列事件,所以读马可福音不是知道一个历史伟人的一些故事,然后继续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福音乃是把耶稣放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提出挑战。祂要来改变我们的生命,没有人能对祂无动于衷。
祂所受的洗,也是我们要受的(十39)。祂昔日选召门徒,今日仍在呼召。门徒为了跟随祂,舍下了鱼网、税关的职位、父亲和雇工人;我们是不是也肯舍下谋生工具、人人稍羡的职位、亲情与地位﹖法利赛人的行径令我们不齿,但我们是不是也以外表在论断、称赞别人﹖是不是也因自己做的一些圣工而沾沾自喜﹖我们是遵守一些人为的规条,或是真正的想讨神喜悦﹖我们为耶稣所行的神迹而惊叹,但我们是不是也看到了人们的需要,倚靠神的力量,向他们伸出爱心的手﹖我们心中岂不是也充满「自以为义」、「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污鬼﹖岂不需要耶稣行个神迹使之全然改变﹖我们是如新布补在旧衣上(二21)的披上一件虔诚的外衣,或是拋弃老我,让祂的生命完全占有我﹖在领圣餐时,我们是否真从罪中,从撒但中,从死亡中得到释放﹖我们为耶稣的无辜被钉忿忿不平,却不知我们或多或少插手在钉死耶稣的事件中,嫉妒、贪心、妄用权力、自我中心……,我们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像他们一样无情、虚伪、冷漠。原来马可写下犹大、祭司长、文士、彼拉多不只为谴责他们,更因为我们身上多少有他们的影子。
结语
我们把福音变成了「廉价恩典」,也因此失掉了福音的力量,继续行在老路上。马可福音告诉我们,这恩典是重价买来的,我们若要得着它,就当舍己,背起十字架来跟从耶稣。因为祂给我们做了榜样,叫我们跟随祂的脚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