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腓利门书——接纳你的弟兄

引言

大凡基督徒对于保罗的书信多少都有几分的认识。但是因为保罗的书信中有不少是对福音的阐释,对异端的驳斥,这些并不是我们很快就能完全明白的。保罗书信中也有许多基督徒的生活规范,有时候读起来颇感心虚,因为这些并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完全做到的。所以不少基督徒虽然读保罗书信,但是觉得太过深奥自己无法了解的有之,觉得标准过高自己无法做到的有之。

腓利门书是一封朋友写给朋友的信,保罗在这封短短25节的信中,表明了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他是怎样子去爱他身旁的人,他是怎样子把爱心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这对他的感情丰富,有幽默感,有说服力,读起来简单、易懂,让人从保罗实际的生活里,看见耶稣基督福音的力量,可以带给人多大的改变,并且当时的信徒是怎么样子实行爱心,彼此相爱,彼此包容。

壹、写作背景

腓利门书的作者是保罗,在文献中是最有争议的。这封信可能是保罗在罗马监狱中所写的书信之一,那时保罗可以自由地接待朋友(徒二十八30),并且他也极有可能被释放(22)。腓利门、亚腓亚、亚基布三个人是受信者。腓利门是一个富有的人,由于保罗的带领,相信了耶稣基督的福音。不但如此,腓利门也是一个热心的圣徒,用爱心接待人,行了许多善事(7),连他的家都供教会做聚会的场所(2),亚腓亚可能是他的妻子,而亚基布可能是他的儿子,保罗称呼他们是亲爱的同工(西四17),都是当地重要的福音工人。腓利门书的主角阿尼西母(阿尼西母原意为:有用的人,是当时奴隶常用的名字),他是歌罗西人(西四9),保罗称他是「亲爱忠心的弟兄」。他原本是腓利门的仆人,但是曾经给腓利门带来不小的损失,并且逃走,后来在罗马遇到保罗,在那里悔改相信耶稣。

在罗马的社会中,奴隶视同为主人的财产,可以任意地买卖,就当时的法律来讲,对待逃走的奴隶,主人有权做严厉的处罚。不论是鞭打、监禁、甚至处死,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若有奴仆造成主人的损失,并且逃跑的话,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仆人被捉回来、处死;另一种是那位犯罪的人远走高飞,永远不能再回到家乡。但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福音,使得第三种可能出现,也就是保罗在这封信中为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求情。使得阿尼西母得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且他不再是奴仆,而是高过奴仆的弟兄(16);信了耶稣之后的阿尼西母,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阿尼西母(有益处的意思)。腓利门也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行饶恕、赦免的大爱。这种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不但使原本破裂的能够复和,并且得到更新,变成一种更美的关系,这就是福音(林后五18),一个和平的信息,带来人与神的和好,人与人的和好。

贰、本书的特色

腓利门书是保罗十三封书信中的最后一卷,也是保罗的书信中唯一的一封纯属私人的信件。文中没有讨论教会的事务,也没有像其它的书信中对福音的阐明和对异端的辩驳。而且这封信可能是保罗亲自写的信(19)。和其它的书信是由保罗口述由其它人代笔的方式不同。这封信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歌罗西书很相近,两封信都是保罗和提摩太联名写的。除了亚基布之外,歌罗西当地尚有一位福音的开拓者,是以巴弗(西一7;门23),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他是基督忠心的执事。在腓利门书中,他是和保罗一同坐监的。另外在书信末后的问安中,马可、亚里达古、底马、路加,在歌罗西书中也都有提及(24);可见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的写作时间是很相近的。不同的是歌罗西书是保罗写给未曾谋面的教会众信徒(西二1),谈论的是基督里的丰盛、基督徒的生活;而腓利门书是写给保罗的旧友,是一封私人的信件,有亲密的问候,也有保罗为阿尼西母向腓利门的求情。

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使徒保罗的另外一面,保罗是在文中变成了一个为罪人求情的老人。他自己并没有犯罪,但因福音的缘故,身处在监牢中;自顾不暇的他,为一个从前犯下大错,今日接受福音的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求情。他并没有用自己使徒的身分要求腓利门答应,(在文章的起头只用:「为主被囚的保罗」并不像其它的书信强调自己使徒的身分),而是用恳切的心,用愿意代阿尼西母承担责任的保证,向腓利门恳求。或者有人会认为保罗这么做是不是有失身分?但是这种谦虚的态度、尊重腓利门的做法,使得保罗在信中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教训者,而是一个能鼓励腓利门行善的长者,保罗深信腓利门所做必定更多更美,是为耶稣基督而做的。保罗也是一个能设身处地为阿尼西母着想的人,他劝勉阿尼西母勇于认错,唯有得到腓利门的宽恕谅解,他才能免去以前的过犯,不再过着逃犯的生活。但他也深深地了解,阿尼西母心中的惧怕,因为他无法偿还以前所欠的债,而且自己是一个不忠心的仆人,害怕刑罚,害怕面对自己以前的过错。所以保罗写了这一封信,对阿尼西母而言这是一封保证信,因着保罗代替他承担责任,所以他能够坦然无惧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必再过遮遮掩掩的生活,不必再害怕因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和死亡,能够在主人的面前得到宽恕重新做人。

叁、中心信息

爱心是什么呢?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在腓利门书中我们看到了年老的保罗,为一个犯罪逃跑的阿尼西母求情。他写这封信的时候自己的情况并不好,身处监狱的保罗有必要负这个责任吗?因为耶稣的爱,所以他必须如此做。因为保罗深知自己是一个罪魁,也是一个无用的人。但是得到了耶稣的恩典,所以能够重新回到主的面前,成为一个阿尼西母(有用的意思)。他有这个责任去爱阿尼西母,因为他自己也是如此为耶稣所爱。我们可以想见保罗在做此事时决不是出于勉强,也不是勉强腓利门一定要买他的面子;他是出于一种感恩的心,并且对阿尼西母的处境感同身受,用恳切、诚挚的态度向腓利门求情。

因着福音的爱和保罗的承担,阿尼西母成了一个有用的人。他能够成为一个勇于负责的人,他愿意回到腓利门的身边,重新做一个有用的仆人。耶稣奇妙的爱,改变了一个罪人,人在他的爱中经历重生。

肆、内容分析

一、1~3问安、祝福

发信人:保罗和摩太

收信人:腓利门、亚腓亚、亚基布

二、4~7感谢、称赞

因腓利门爱心和信心的表现而感谢耶稣基督

保罗因着腓利门行善而大得畅快

三、8~16爱的代求

为阿尼西母代求,称他是「捆锁中生的儿子、心上的人」

尊重腓利门的决定,行善是出于甘心,不是出于勉强。

四、17~21保证与盼望

保罗愿意替阿尼西母偿还所欠的债

保罗深信以腓利门的爱心所做的必定更多

保罗盼望能再和腓利门见面

五、23~25问安祝福

保罗的同工群向腓利门问安

以耶稣的名祝福

伍、现代意义

现代的人如何做到不念旧恶?为什么有一些人我们永远都得罪不起,因他们永远都会记得某某人曾经得罪他,人们无法从心里饶恕别人,所以人和人的关系也就不能够和好。这样的人际关系充斥在现代人的四周,不能宽恕使人愤怒,有的时候会互相冲突,但不论结果如何,不能饶恕也使我们非常地不快乐。

耶稣基督的爱为什么叫做福音呢?很简单,祂能为你带来平安、喜乐的福气。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就是一个饶恕的真理。当一个人能得到赦免之时,他就得到平安;当一个人能够学会赦免别人的时候,他就得到喜乐。

什么样的人是伟大的呢?一个能够饶恕人的是一个伟大的人。饶恕意味着去爱一个曾经伤害你的人,去爱一个对你没有好处的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上的人都是不容易忘记以前的伤痛,他们恨那些曾经伤害他们的人,结果带来的是对自己更深的伤害。或者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到最后,双方都成了受害者,双方都成了怀恨而不快乐的人。这个时候需要有使人和睦的福音和使人和睦的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五9)。这是一件难做的工夫:和事佬(吃力不讨好)。

当我们看见人和人之间有纷争时是不是有勇气当一个使人和睦的人?比较容易做的是散布纷争。为什么人都是愿意说人的背后坏话,而不愿成为一个和平的使者?因为我们不太能够相信一个原本不好的人会变成一个好的人。一个人格拙劣的人怎么有可能转变呢?一个无用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有用的人呢?除非天下红雨,太阳从西边出来!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不要放弃他,爱就是接纳他,因为他是我的弟兄。这样的事只有在耶稣的福音中才能落实。保罗能为阿尼西母作保证人,是因为福音改变阿尼西母,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阿尼西母(有用的人)。

或者我们有的时候会说:「我永远没有办法饶恕,因为他一点也没有改变。」我常思考着饶恕和改变的关系。是恶人的改变能够使我们饶恕呢?还是因着我们的饶恕,而使那曾经伤害我们的恶人能得到改变和提升?换句话说:「是改变先于饶恕,还是饶恕先于改变?」这又使我思想到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恶人永远都不改变,那我是不是还要接纳他?我要容忍到什么时候?我在腓利门书看到:

「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他若亏负你,或欠你甚么,都归在我的帐上,我必偿还。我并不用对你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的。」(门17~19)。

结语

我的心中思想着这几句话,浮现在我眼前的似乎是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对我这样子地求情,内心深处受了很深的激励,我想起耶稣的话:「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阿们。

(1)
上一篇 2020年8月19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