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三14)。
人能寻着福音的门路,并非偶然;救恩原是神为拯救世人灵魂所设立的。因而,人到主的面前必须以心灵和诚实敬拜;「希伯来书」可称为信心之书,它为我们揭示信心的重要与基督徒将来更美的盼望。
以高雅希腊文写成的希伯来书,词藻丰富、结构严谨,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内涵与实用的道理实践。它虽有当时书信形式的结尾(十三22~25),却缺少了书信的开头。本书的教义与训诲(二1~4,三7~四11,四14~16,五11~六12,十19~39,十二1~十三17)间插,具有早期教会「讲道词」(homily)的风格,一方面阐释诗篇110篇有关大祭司麦基洗德的道理(四14~16,七1~十18),一方面用「劝勉的话」(十三22)来鼓励处在患难、试探、失信危机中的信徒(十35,十二12,十三19),提出耶稣基督的至尊、怜悯恩慈,人应以充足的信心与诚心到神的面前,并持定真道与神的应许,行完人生信仰的道路。
壹、本书经典历史与作者问题
公元96年罗马革利免(Clement of Rome)致哥林多书十七、卅六章有引希伯来书一章论基督的字句。早期基督教会以后的新约圣经,将希伯来书放在保罗书信之后、教牧书信及腓利门书之前。P46抄本(公元200年左右)则放置于罗马书及哥林多前书之间。
正典形成过程中,包括希伯来书在内的若干经卷,为是否编在内的不定论焦点。一直到公元367年,以拉丁文为主的西方教会,将希伯来书列入「大公书信」(雅、彼前后、约壹贰参书、犹)之内。以希腊文为主的东方教会于公元393年迦太基(Carthage)大公会议,最后决定本书为27卷新约圣经之一。
总之,其经典形成过程中,可归纳为下列三种情形:
(一)马吉安(Marcion约85至160年)、公元200年左右穆拉托利安经典(MuratorianCanon)等未收编本书。
(二)从第三世纪彻斯特‧比亚提纸草抄本(Chester Beatty Papyrus)到以亚力山大为主的东方教会,编纳本书为经典,且确认本书为保罗的作品。
(三)以拉丁文为主的罗马系统的西方教会,认本书为经典,但不认保罗为其作者。
以圣灵感动、带领、启示仍持续过程,以及真道不因时地人事改变而言,新旧约圣经正典的形成,有其时代意义,及永恒性价值。希伯来书仍为真神所启示,而反映初代基督徒信仰状况,对历代信徒提供有关「真实信仰」方面的神旨。
至于本书作者问题,自教会初期至宗教改革时期,有以保罗、路加、罗马的革利免、亚波罗或巴拿巴为其作者的说法。至今仍无法确定。有些学者因本书未提圣殿未毁,推出为公元70年前之作。
然而,以旧约的会幕,而不以希律大王所整修扩建的圣殿,为本书探讨新旧约的对比、形影「预表学」上(typology)关系的蓝本,书中提到作者熟悉他们往日受毁谤、财产被夺、公众场合受凌辱的苦难(十32~34),提摩太仍健在(十三23),收信人属于第二、三代的信者(二3),将临头的逼迫灾难(十二4)较吻合罗马皇帝多米仙(Domitian 81至96年在位)时期。这些论证,说明本书大约成书于80年至90年间。
贰、语言特征
希伯来书的希腊语风格堪称为新约圣经之冠。其旧约的援引,是以七十士译本(即希腊文的旧约圣经)。其修辞表达技巧相当熟练。
1.二章10~18节以苦难为全段的关键概念。全段围绕着此字眼作「括号」、「映衬」,突出人子耶稣的「高举」与「卑微受苦」的对比(参阅腓二6~11)。
2.三章至四章11节的「阶升」。正面例子,如由摩西进到基督为神家的忠心管家(三1~6);负面例子,则由旧约选民在旷野的不信、跌倒,进到现今失信的可能性;由迦南地的结束旷野浪迹,进入主内与天国的「另一个安息」(三12~四5)。
3.七章4节至28节的「移就」(「明引」),由先祖亚伯拉罕与麦基洗德预演利未祭司制度,以及比这些人物与制度更完美的大祭司主耶稣。
4.八章至十章「影──形、预言预表──成全应验」的「预表」(typology),说明旧约的帐幕、供奉执事、献祭等,都成全于更完美、更有效的主耶稣及其救赎事件上。主耶稣于十字架一次献上而成为永远可靠的赎罪祭、新约的恩典与真理。
5.十章以「信心」关键词眼,「重复」「拈连」地阐明信仰的真谛,而将历史与真神作为带入现今信仰生活上。
6.本书每段道理阐述前后,必有一段教训勉励诂话的「夹叙」。例如:郑重所听受的真道(二1~4);竭力进入真正的安息(四6~11);坚守信仰、靠近主(四14~16);道理、灵品上的成熟长进(五11~六3);热心聚会、互相劝勉(十19~25);基督内的信守(十一39~40);警戒失信、故意犯罪(十26~31,六4~8,十二14~17)。
叁、内容提要
一、一章1节至四章13节:
听从神藉祂儿子耶稣基督的话。
1.超验、先验存在的耶稣,位份高于天使(一1~4上半句)。祂创造、托住万有,洗净人罪。是故,人应郑重所听见的道理(二1~4)。
基督论系历代来神学上对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的探讨重点。希伯来书突出了基督的先验超验存在,为万有之先,为自有永有者(一1~3;参阅约一1、2;出三14;西一15)。祂是造物主,与神同在的道(罗九5;赛九6)。受差遣降世,又是「神的儿子」,彰显真神的本体、荣光、真像(西一15;约一18,十四8~11)。
如此,希伯来书开头便将耶稣基督的神性(参阅西一15;罗九5;约一1、2),尤其是神所立的受膏君王、坐在神右边的神儿子位分(诗百十一1,二7),祂的创造与救赎工作(约一3;西一16、17;弗一5~7,二13~18),清晰地勾划出来。
藉天使(原文或作使者,指摩西)在西乃山所传的律法、严正确定、不可悖逆干罪。同理,藉主耶稣与门徒所传的救恩,更具有效、有权能。我们不可不郑重之(二1~3)。
2.耶稣降生成为完全、无罪的人子,借着十字架救赎世人脱离罪与死(二5~15)。祂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体恤、搭救信者(二16~18)。
探讨耶稣的神性与本源的同时,作者说明耶稣的人子身分与弥赛亚使命。
耶稣基督降世,为救一切的罪人(提前一15),借着十字架的死,祂的宝血在奉祂的圣名受洗时,得以赦罪、称义(二14~15,十19~22;徒二38,二十二16;弗二13~18)。
本段说明耶稣在神面前代表人(五1),以其「道路、真理、生命」(约十四6),以「大祭司」的身分为信徒与万人代求(约十七19;罗八34;约壹二1),祂的宝血所打开又新又活的救赎道路,使人接近神(约十四6,罗五7;弗二18;彼前三18),引人到天父的面前(来七19、25,十22;弗三12)。
3.在神的家中(教会),耶稣高于尽忠治理的摩西(三1~6)。基督徒应儆醒,免得落入如摩西时代选民的不信与硬心(三7~19)。借着持定起初确实的信心,人们可仰望进入真神所预备的天国真正安息(四1~11)。
由上段忠信慈悲的「大祭司」(二17),进到主耶稣是「神家」的管理看守人──如羊圈的好牧人(约十3~16)。新约属灵的执事(林后三4~11),因祂是圣徒之国,神的家的房角石(弗二19~22),活石灵宫的根基(林前三9~11;彼前二4~5)。祂堪与旧约神的忠仆摩西相比,而且比摩西更伟大、更荣美(来三1~6)。
以诗篇九十五篇所述的以色列选民出埃及后在旷野不信、硬心、悖逆遭受真神弃绝而无法进入迦南应许地为鉴戒(三7~11),新约的选民应以「主内的安息」(太十一28~29)及将来「天国的永远安息」为重,要坚持信仰,竭力进入那应许的盼望。
二、四章14节至十章31节:
让我们就近天上属灵圣所内的大祭司,坚定我们的信仰。
1.主耶稣具有血肉性情,祂为我们受苦,顺服神到底(五1~10)。
2.基督徒应竭力追求道理上的进步(五11~六3),戒慎故意犯罪,以免无法得救(六4~8)。
3.耶稣完美无瑕疵,与旧约麦基洗德(创十四18~20;诗一一○10)一样,同为平安、仁义之王,且成为神长远的大祭司,执行末世神的救赎(七章)。
4.主献上自己为赎罪祭(八1~十18),在属灵的真帐幕中,引进比旧约更完全、更有效的新约救恩(八章)。祂的宝血替代了旧约的献祭(九1~15),担当了世人的罪(十1~18)。十字架打开了通往神的又新又活的路(十19~22)。是故,人们应互相劝勉,坚守道理,不可再陷入罪恶(十23~31)。
三、十章32节至十三章17节:
仰望我们信仰创始成终的主耶稣。
1.基督徒为信主而受苦,且是勇敢忍耐等主再临(十32~39)。
2.我们信仰生活中,有无数的信心典范人物,从亚伯、挪亚、亚伯拉罕、摩西、主耶稣的门徒,及至许多为道殉身的基督徒,他们揭示了「信」的真谛──真正认识神、信靠、顺服地行道、守道、卫道(十一1~十二3)。在逼迫、困阨中,人们当信实勇敢地忍受(十二4~7),千万不可弃绝神恩(十二18~29)。要实行爱心,保守圣洁,顺从教会的教牧者(十三1~17)
四、十三章18~25节:
书信的结语、个人致候及祈福,对今日信仰的教训。
1.在充满困苦患难的信仰路上,人必须不受人事时地影响,而时时仰望、信靠我们信仰创始成终者,昨日今日永远不改变的主耶稣。除主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主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十二2,十三7~9;诗七十三25~28)。
第二、三代的信仰,不见教会创业时期的活力,缺少属灵体验,且同有被引诱失落、硬心不信的危险(三12~四11)。既有天国永生的应许,不可背道、不可离弃真神,以免演成万劫不复的地步。故宜儆醒自守、祷告得力,确保自己恒在神的恩爱与怜悯中(彼前四7,五7~10;犹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