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苦难是信仰的试金石。它如平地惊雷,唤起信徒久蛰于繁华世界的心,叫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信仰在人心中的分量与定位。
「彼得前书」谈的正是「苦难」的信息,借着主耶稣为世人受苦,阐述信徒在苦难中仍可持有的活泼盼望。全书经过作者用心地论述,对于欲窥苦难之真相者,有极大的帮助。
常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不断地努力,总希望摆脱令人难过的事,但是人们若仅止于避苦求乐,将永远陷于绝望的深渊里。假如我们能追寻到永恒的生命,拥有基督旺盛的生命力,将如同一株根扎得深的嫩芽,在干旱之地破土而出,欣欣向荣,不畏环境之艰难,反而在苦难中显出活泼的盼望。
就在第一世纪的60年代即将结束之时,基督徒曾为了传扬复活的基督,并见证将来的审判及世界的结局,竟引起不信者的误会及罗马政府的迫害,因此基督徒受迫害的事情由罗马漫延至小亚细亚。在患难中,教会的牧者并没有教导他们起来反抗罗马政府,反而教导他们当如何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把蒙救赎的生命表明出来。虽然基督徒领受救恩之后,可能面临苦难的操练,但是当神的恩典在个人生命中扩展之时,它却带来了盼望。
彼得前书通常都被认为是彼得的书信,彼得曾经历过许多的苦难,也深知如何去面对苦难。他曾在患难中有三次不认主的惨痛经验,所以,更能体会出逼迫来临之时,要守住信仰是十分艰难的。因此,他以老牧人的心来预先勉励年轻一代的信徒,要他们看清若有靠主而忍受迫害的决心,将生出活泼的盼望。
「受苦」在彼得前书短短的书信中出现21次,为本书信的重要信息,尤其「基督的受苦」每章都提到了,叫我们在患难中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便得以高升于神的宝座右边,成为尊荣的大祭司,不断为我们代求,以胜过苦难。由此可知,信徒在百般的患难中虽有忧愁,但因基督的救恩得以刚强,只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便能借着神的恩典超越苦难,并且在末日主再临之时,得享荣耀,这正是本书的重点。现在让我们一面细读彼得前书,一面思想彼得如何把他经历患难而超越患难,并且生出活泼的宝贵体验,教导信徒。这也是今日身处忧患世代的我们,应多加学习的真理。
壹、因救恩而有的盼望
彼得告知信徒在患难中,唯靠救恩始有盼望,因为一切蒙拣选的人经常得主宝血洁净,又靠圣灵向罪恶夸胜。虽然信徒散居各地,又面临迫害,实出于主的美意;主如同播种者,信徒如同种子,被撒于各地,为广传福音。人在患难中愈努力传扬福音,必更看清世界的真象,更明白世界非吾家,唯有善尽本分,并且战战兢兢作成得救的工夫,始能拥有归家的盼望。
在患难中,彼得不忘提醒信徒当颂赞父神,因为祂能体恤人的软弱,借着基督死里复活,叫人从罪恶过犯中得以重生,因为彼得亲身经历过由懦弱胆怯中得以刚强,并且内心不断经历复活的能力。虽然多次被下监,却有神的保守与拯救,因此,灵命历久不衰;再加上他曾看过主变貌的情形,亲眼见过异象中的天国,如此的经历与异象相互印证,使他深信未来的基业是不衰残、不朽坏、不玷污,因此在他的生命中满怀活泼的盼望。有了这盼望,更坚定他的信心;因此,他一再勉励信徒,告诉他们,人在神的恩典中才会有活泼的盼望。其理由归纳如下:
1.深信神有能力保守人经历患难;这是彼得屡次在患难中所得的体验,使他的灵修在患难中显得更加老练。
2.深信试验之后,使人享有称赞、尊贵、荣耀;因为人身上的杂质炼净之后,就如同精金一般,能反映出基督荣美的形象。
3.深信在爱中成长,必经历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当时第二代信徒虽未亲眼见过主,却因经历基督的爱而更爱主。是故,眼前虽有苦难,但因深信「灵魂已得救恩」,面对能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逼迫,实不足畏惧。
4.深信信徒要「与主同荣须先同苦」的真理;旧约先知早已如此预言,新约的使徒不断传讲,连天使也印证这项事实。
因此人若明白上述伟大的救恩,并且想追求未来无比的荣耀,使徒彼得以为,在生活上应有下列的表现:
1.律己:以真理约束己心,使心志操练得更成熟、更圣洁,以专心仰望神的救恩,足以使人忘掉或轻看世上的苦楚。
2.敬神:认识神不偏待人,也因神的圣洁与威荣产生恭敬而战兢的态度,深信因着神的怜恤,必帮助我们胜过罪恶而得复活的盼望。
3.爱人:认识神活泼常存的道,必能轻看世上短暂的华美,学习让爱在生活中生根,福音才能处处开花结果。
贰、因重生而有的盼望
一个生命更新的人,将如同婴孩爱慕灵奶,在救恩上,逐渐长大成熟,而成熟的表现当如同基督为人舍己。彼得以活石来形容基督,面对敌对的势力,不但不苟且偷生,反而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信徒信仰的基石。
在基督里重生的人,也当效法基督成为活石。因此首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就是「被拣选的族类、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要共同负起建设神国的大使命,因此要积极地宣扬神的美德,见证神的怜恤,叫那些不信的、作恶的,悔改蒙恩,于主再来之日归荣耀给神。
因此在面对罗马政府的迫害及蔑视人权的奴隶制度,彼得劝告灵命更新的信徒,当「为主的缘故」,在真理范围内顺服政府,对于乖僻的主人也要顺服,宁为善行而受苦,深信神的恩典够用,足以胜过苦难,更深信生命的重生是改革社会制度的最佳利器。若有人尚不懂如何在患难中「顺服」的真理,只要跟随主的脚踪行,回顾主在世时如何忍受各种冤屈的苦楚,必能在顺服中生出盼望,因为主是我们灵魂的牧人,必会无时无刻的扶持我们,经历种种患难,以致得救。
叁、因行善而有的盼望
顺服并非是奴隶性的举动,而是一种在真理支持下的善行。因此彼得进一步以夫妻相处的道理,把「顺服」的真理提升到「行善」的层面。在面对不信的丈夫,作妻子的当效法撒拉,以敬畏神的心,配合贞洁、温柔、安静的善行作为装饰来顺服丈夫,足以感化不听道的丈夫。作丈夫的应当体认夫妻一体的真理,相互扶持以承受生命之恩,因此理当体谅、敬重妻子,按情理与他同住,祷告才不受阻碍;如此恩爱的夫妻必能突破信仰环境的艰难,如同亚伯拉罕与撒拉历经各种信仰上的考验,行出神所要他们行的善行,而获得神美好的应许,过着有盼望的生活。
使徒彼得指导信徒在社会及家庭生活中,认清自己的角色与责任之后,接着他又向圣徒们作了概括性的指导,以适应生活各层面所面临的难题。他首先指出主内弟兄姊妹当彼此以体恤、怜悯、谦卑的心过同心合意的生活;面对敌对信仰的人,要以友爱、饶恕的心,化敌为友,因为神是不偏待人的,深信祂的眼看顾义人,却向恶人变脸;更深信苦难的临到,若是出于神的允许,神必保守;所以行善当不灰心,不丧志。
然而行善并非一味的容忍,更重要的是要心里常常作准备,在敌对的世界里,以谦卑、温柔的对话,来辩明信仰的合理及权威性,以显扬得救的真理。基督为我们留下极美的佳范,祂为义行善而受苦,却在言行之间彰显了真理的权威性。彼得又以挪亚传警告之后,靠方舟得救的人不多为例,告诉信徒:教会团体与敌对的团体相比较,人数显得非常少。足见面对邪恶的势力,人当有为义受苦、立志行善的决心;因为敌对势力愈大,行善的阻力当然更大,却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主已胜过世界,古圣徒也在患难中,尝过了得胜有余的滋味,这是信徒在患难中行善的缘由。
肆、因受苦而有的盼望
彼得教导信徒当以顺服与善行来面对苦难,接着他更进一步教导信徒对苦难应有正确的认识,始能忍受苦难,并且在苦难中生出活泼的盼望。
苦难是神用来向人表明祂的慈爱的一种启示(赛卅20~21)。例如:基督以无罪之身降世,及须在肉身受苦,正显明肉身的情欲常叫人软弱败坏;又加上恶者的诱惑与攻击,更叫人们不可疏忽这苦难是来自恶者。人若有受苦的心志,对罪始有敏锐警觉的反应,断绝与罪交往,不随外邦放荡,虽然会引起异教徒之敌视,但是在主里却享有灵魂真正的安息。
苦难也常提醒信徒,万物的结局近了。这种末世的思想敦促人们当有秩序和清醒的生活,才不致陷入兴奋无理性的冲动中。并且以彼此相爱、款待、服事,始能在患难中携手同行。
彼得又以末世性的眼光教导信徒,看现今的苦难是为得享将来的荣耀而预备的。信徒历经火炼之后,生命与品格会更加成熟。足见苦难也是出于神的安排,照神旨意受苦的人,神必保守扶持;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健康的心态,胜过苦难。
伍、因荣耀而有的盼望
彼得最后以亲眼目睹基督受苦得荣的见证,来提醒长老们及信徒,当盼望主再来时,得享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彼得在劝勉长老们牧养神的羊,深信他必熟记主的托付,牧养主的羊(约二十一15~19)。他更清楚当效法主所受的苦,才足以担负这项工作,为此,他指出按着神旨意牧养羊群,不应勉强,乃出于甘心;不因贪财,乃出于乐意;不是辖制,乃是作好榜样。
信徒之间,当以谦卑束腰,才能成为好的受教者;学习彼此顺服,是为服膺真理的权威。如此才能在神的大能之下,看清真正的仇敌就是逼迫者背后的魔鬼,并且效法那已得胜的众弟兄,谨守儆醒,懂得把忧虑卸给神,是建立信心的良法。虽然身处逼迫的环境中,赐诸般恩典的神,必叫人在短暂的苦难之后,得享永远的荣耀。
结语
苦难中的盼望来自生命的更新,再经千锤百炼的信心历程,使人明白为行善受苦的代价,是得享永远的荣耀。这活泼的盼望是圣徒勇于面对苦难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