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大部分晚进的解经家而言,彼得后书不若彼得前书,更遑论保罗书信般地受到极度重视与高度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彼得后书的记载中,反映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使徒教会在步入第二世纪以后,对处理教会内部异端的问题,以及对教会内部组织世俗化以求巩固的专注与投入,一改当初欲广传福音以救世人之真义(参:弗三9~10);由此看来,彼得后书所要传达的信息,似乎只是其背后静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这种评价仍然十分值得商榷;今日我们由另一个角度出发──当时教会的处境与彼得的立场,或许对于彼得后书,我们会有另一番体会与了解。
壹、写作背景
一、当时教会的处境
保罗曾在与以弗所长老们的诀别一席谈中警告他们:「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徒二十29~30)。
事实上,在步入第一世纪中期以后,初期的使徒教会内,果真出现了假师傅,他们传讲异端并传入不纯正的道理。对日渐发展中的使徒教会而言,这不啻是一大打击。
第一世纪的六○年代中后期,也就是约当彼得书信写成的年代,分布在小亚细亚北部罗马各省分的受信教会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当时除了得面对罗马政府迫害即将逼近之事实外,另一方面,在那时异端虽尚未侵入这地区的教会,但仍得提防异端随时的侵入与渗透,简言之,彼得之所以写彼得前、后书,实乃是有鉴于当时教会所将面临的「外患」「内忧」而写成的。
综合彼得后书中所描述的情形判断,其中的异端可能是在第一世纪已具雏型的诺斯底教派(Gnosticism)。这个源于柏拉图思想及波斯祅教二元论,相信神秘直觉学说的早期基督教教派,曾透过种种方式宣扬道德上的解放,其教义亦异于正统基督教,他们强调以「知识」寻求拯救,因而否认基督的救赎、无视于罪的存在,她的出现曾危及当时教会的合一。而从彼得后书再三强调「真知识」的重要性来看,作者似乎有意笔伐那着重知识、当中带有纵欲倾向的诺斯底主义雏型,并劝勉信徒在真道上坚固自己的信心。
二、彼得的立场
主在升天前曾亲自托付彼得餧养主羊的重任(参:约二十一15),自五旬节圣灵浇灌后,我们从圣经上的记载,着实地由「西门」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彼得」(参:太十六18~19)。随着使徒教会的建立,彼得责无旁贷地负起牧养神群羊的责任。就在基督教会受到罗马政府逼迫之际,彼得并无因此组织信徒对抗政府,而是藉由彼得前书提醒大家:基督亦曾受过苦,要门徒靠主忍受逼迫,对未来存活泼的盼望,在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7年时,他知道自己在不久之后即将殉道离世,对于教会内部兴起的异端及好讥诮者的言论,因主所托付的使命,因着他爱主、爱教会的心,因着他曾亲身体验、领受的真道,以深切诚挚忘情写下了彼得后书作为他的「临别赠言」,勉信徒在真道上坚定不移,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彼后三18)。
贰、内容大意与纲要
一、问安(一1~2)
二、苦难中的长进
1.得真知识的基础与信徒灵程长进的途径(一3~11)
2.彼得个人经历的见证(一12~18)
3.先知豫言的凭据(一19~21)
三、提防末世的假先知
1.他们的出现与渗入(二1~3)
2.他们将受审判之证明(二4~10)
3.他们的罪行恶状(二10~16)
4.假师傅悲惨的下场(二17~22)
四、提防末世好讥诮的人与真知识中的长进
1.否认主再来的说法(三1~4)
2.主必定再来(三5~13)
3.不强解圣经,在真道上坚固、追求长进(三14~18)
由于彼得知道自己即将辞世,又鉴于当时教会所身陷的处境,因而写成此卷书信(一12~15),并以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受的经历及从主耶稣所得的启示,告诉诸位信徒,鼓励他们在苦难当中,仍须在各种德行上继续追求长进,并留心豫言的解说,得以丰丰富富地进入那永远的国。
根据彼得后书对假师傅所指陈的谬误,包括了道德和教义两方面。由第二章的叙述可知,这些假师傅邪淫贪婪(二13~16),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二1),他们以「人人许以自由」为口号(二19),曲解基督教教义,去引诱那些心不坚固的人,并使真道因他们的缘故受到毁谤(二2)……。综观上述可知,假先知不尊重基督、圣经,使教会日趋败坏,他们不但不蒙神所喜悦,将来亦必受责罚。
在第三章的字句中,更告诉我们:这些假先知试图藉由「否定主必再来」的说法,使人从末日审判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对于讥诮者「否认主必再来」的说法,彼得后书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目前存在的情况,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不会漫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三5~7)。
2.神并不受世人生活时间规格所限,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三8)。
3.退一步来想,就算主再来果真是耽延了,也是神的恩典与宽容(三9)。
在彼得后书末了,要我们过圣洁敬虔的生活(三1),以「来世的观点」度今生(三12),不因盼望延期而在真理的根基上失落了脚步,却要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三18)。
叁、特色与中心主旨
在彼得后书中,一再地强调当在所蒙的恩典及所信的真道上持守坚定自己,并举以昔日的假先知及当时传异端的假师傅和讥诮者的言论,突显出「真」的重要性。
在文末,作者又肯定地告诉我们,不应忘却我们的盼望及原动力(三12~13),与「一11」中所提的永远的国前后相呼应,可见彼得后书相当强调主的日子,事实上,「盼望」原本就是彼得书信一个很重要的特色,虽然彼得前、后书这两卷书信的写作所针对的问题并不相同,所要传达的信息亦非十分相似,但是却不约而同地透过「盼望」作为其书信最终、最美的脚注。
肆、现代意义
在二十世纪的今日来看彼得后书,总感觉这经卷中提及的一切,距离我们好遥远,似乎在我们生活周遭甚少有这方面的事情发生,就如同我们在一开始时所说的,彼得后书不过是反映出当时教会所处的历史状态,见证着初期教会如何在异端纷起、充满猜忌的大时代环境中,依然坚守着教会的传统。
话说回来,每个时代的信徒,因所处的大环境不同,故而所背负的十字架亦不尽相同。今日我们的社会,不像昔日的使徒教会,须面临来自政治上对宗教的迫害,亦无诺斯底主义而生的异端迷惑,但细观我们现今所生活的环境,在思想自主、宗教自由、文化昌明繁荣富裕,一切看似乐观光明的背后,那些似是而非、引领风骚的社会观念与现象,其实就有可能是潜伏在我们信仰当中的无形杀手,而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与信徒所共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就从知识这一方面来说,昔日诺斯底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不免于沦为人类史上一个已成过往的历史名词,但诺斯底主义那强调「知识」的中心精神,并未因此消逝,在一千多年后的今日仍深深地根植在人们心坎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希哲亚里斯多德这一句名言,这一千多年来,不知诉尽了多少人的心声。
不可否认的,人类近数百年来,对所谓的「知识」与「真理」之投入与专注,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破除了人类因无「知」而有的迷信。但是由于人们过分看重这些「知识」与「真理」,忽略了即使在科技文明进步的今日,这一切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事实上,人类在这些领域上的了解也仅谈得上是沧海之一粟罢了。目前我们的社会正陷于对知识与科学推崇的狂热中,人们逐渐地自绝于「真正的真理」之外,另一方面把人类历史再次推进另一个前所未有的迷信阶段。
这几年来,教会内信徒的知识水准普遍提升,不仅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日益提高,更有不少人投入专业领域的研究行列,立志将其所学奉献于教会事奉工作上,在荣神益人、全为主用的大前提下,一个基督徒能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所学的知识能与信仰相互为用,使教会能在固守的真道上以更开放、多元化的态度开展各样圣工,这是大家所乐于见到的,但在教会传承工作渐渐开展之际,我们更须谨慎脚步,并求神赐下智能,使我们能在固守的真道上坚定自己并追求长进。而在追求这些属世的知识过程中,不论是因此更加确定自己所信,或因此对信仰存持怀疑,都要以更诚实坦然的心去面对自己的信仰,存「无伪之信」去体验来自神的真理之浩瀚广大,发掘人间学问之不足与粗陋,使我们更慎重落实信仰重建的工夫,而非流于一味盲目追求世上的小学,尽把社会上一些不合宜的思想观念带入教会中,甚至迷失在这些属世的学问中。
今日我们所面对的敌人不再是明显树帜的诺斯底主义者,而是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上述的属世知识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新观念与社会习性,及来自各宗教教派的冲击,甚至是教会内部的异端言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世界」的面貌愈益多样化,使我们更加防不胜防,但彼得后书却适时地为今日的信徒们指示了一条可行之路:「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彼后一5~8),使我们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基督永远的国。
行笔至此,心中反复低回着耶稣在升天前曾三次问彼得的那句话──「你爱我吗?」其实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爱主,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更加爱主。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是主用重价买回的(林前六20),也许爱主的第一步该是将起初的信心坚持到底,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0~21),使我们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