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早安!”这是孩子早上起床,见面的第一句话。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似乎有点形式,却是最基本的礼节,而且,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冷漠”是现代人的通病,又为了表现新新人类的“酷”,所以,对人往往“视而不见”。结果彼此的距离加大,在家里就形成了代沟,体会不出家的温暖;家庭失去了吸引力,孩子自然就往外发展。而且既与家人没有基本的礼节沟通,在外面的人际关系当然也会沟通不良,便形成了孤独,进而成为孤僻。但人需要过群体社会生活,“目中无人”似乎没有礼节上的麻烦,却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年纪愈大,人格也愈定型,如果长大了才要实施礼节教育,实在很困难。就像有些人虽知父母养育之恩,但因从小没有称呼“爸爸”、“妈妈”的习惯,长大了要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爸爸、妈妈,竟不能启口,甚至改称爸爸为“查埔老”、称妈妈为“查某老”,这样家庭生活怎会美满幸福呢?
孩子开始讲话,往往是从叫爸爸、妈妈开始。父母不断反覆说给孩子听,当他跟着说出来时,父母就很高兴。此时,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不只多教他一些词汇,还要教他礼节。一天的生活,从起床开始,“爸爸!妈妈!早安!”当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回应“小朋友早!”或“XX早安!”;三餐用饭时,母亲准备之后,教孩子请父亲、家人用餐,“爸爸!吃饭!”晚上要睡觉时,就说“爸爸!妈妈!晚安!”以后,孩子渐渐长大,要踏出家门时,就要教他在出门时要说:“爸妈!平安!”回家时要说:“爸妈!我回来了!”我家老二在读三年级时,有一天还跟我开了个玩笑。当我从外面回家时,她说:“爸爸!你怎么没说:‘我回来了!’”我听后觉得似乎对又有些不对,便把握机会即时教育:“晚辈要先开口向长辈请安,长辈再回礼,而不是长辈先问安,晚辈再回答。所以,妳们回家时要先说:‘爸爸!我回来了!’如果爸爸从外面回家,妳们同样要先说:‘爸爸!你回来了!’”
短短几句问安的话,天天重覆,似乎多此一举,但却维系全家的和乐。藉着孩子出门、进门的问安,可以关心孩子在外的生活。万一有一天孩子逾时不归,可以即时了解孩子的景况,若有事必须晚归,孩子也会事先告知。孩子升上国中、高中后,忙于自己的功课,和父母相聚交谈的时间愈来愈少,若连晨昏定省的问安也省了,还有那些话可交谈?话愈谈愈少,昔日亲密的景况不见,竟变成如过客般的陌生人,甚至话一出口就如仇人般针锋相对。所以,孩子长大后,基本的问安礼节仍不可少。有时候孩子会自认已长大而想省略,父母可以身作则提醒:“孩子!早安!”孩子从小培养的习惯就可继续维持。也藉由最基本的礼节问安,保持沟通管道,使需要向父母告知的事或心事,可以很自然地畅谈出来。
除了生活的问安之外,见到认识的人就要打招呼,不可假装没有看见。一般人的个性都有内向的倾向,但礼节不可因内向而省略,只要教导得宜,仍是没有问题。在我小时候,父亲是里长,客厅常有客人,放学回家时就想装作视而不见地冲进屋内。那时虽然尚未信主,父亲还是会叫我出来:“XX叔、XX伯在那里,你没有看见吗?叫了再进去!”我只好向他们请安后再进去。虽然当时很不习惯,也很不愿意,但几次后就习惯了。而且,不只在父亲面前,在路上碰到熟人都会自动打招呼。所以我也教导孩子见到亲人、熟人要打招呼,见到教会同灵更应打招呼。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位信徒该如何称呼,“XX伯、XX婶、XX妈妈、XX叔公……”长幼有序,按年龄称辈分。若一时不知该如何称呼,一句“哈利路亚!”是最好的了。
也许,有人因现代社会坏人多,而教孩子自我防卫、保护自己。这用意原是不错,但不可矫枉过正,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坏人,唯我独尊,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不好。近来常见到一些孩子目中无人、听而不闻,即使长辈出口招呼,他仍是不理不睬。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要与人相处,会适应不良而很痛苦。所以,父母应趁早即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当然,孩子的自主性很强,要纠正不简单,需求神赏赐智慧能力,使我们知道该怎么教导孩子。而作父母的也该知道,防备人与对人有礼是不会冲突的,有关防备的智慧须另书谈论。
我们今日台湾传教七十周年,很积极向外传福音,当人听了福音之后,他就是要来看看我们的行事为人是否与蒙召的恩相称。礼节不只是生活细节,更是基督徒属灵的气质。当今末世的社会,专顾自己、狂傲、谤讟、违背父母、性情凶暴、任意妄为、自高自大,我们真信徒却能因真理的薰陶、圣灵的造化,全家大小彬彬有礼,美满幸福,必能吸引人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