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里常常遇到这种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个从小在神的恩翅下长大的青年,从儿童聚会到青年聚会,不论出息、品德、学业都是优等;他孝敬父母,听从老师的指导,谨慎遵守经训,热心为圣工而忙碌;从哪一方面看都称得上模范信徒。可是到了谈婚姻的时候,却一反常态,他突然变得顽固不讲理;不顾父母激烈的反对,也不听长辈语重心长的劝诫,甘冒违背神命令的风险,坚持娶未信主的女子为妻。这是为什么?请听听这些青年的心声:
“要我选择哪一个?会内女孩子都土里土气的,叫人不敢领教!”他认为未信主的女子比较摩登。
“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你敢保证会内的个个都有内在美吗?如果娶到一个内外皆不美的呢?看不见的内在美要靠运气去碰。万一娶到一个没有内在美的妻子,至少她还有看得见的外在美?”于是他终于选择了一位外形秀丽的未信主的女子为妻。
“看她们那冷淡骄傲,神圣不可侵的样子,令我自惭形秽。像我这种凡人,还是找一个平凡的,有韵味的女孩子结婚吧!”其实他是被娇滴滴的会外女子所迷惑,为了替自己辩解二出口伤害同灵姐妹们。
“他们信心好,个个能干,眼界太高,我高攀不上,让她们去孤芳自赏吧!”这是一位爱上会外女子的青年,为了抵抗父母的反对时所说道德刻薄话。
“为什么非把婚姻与信仰扯在一起不可?我真不明白,娶一个婚前就信主的,与婚后才来信主的有什么不同?”这位青年,本身的信仰都成问题。还有能力引导妻子来信主吗?
这些青年的共同点是:觉得未信主的女孩比主内的女孩子可爱。
这种观念是如何造成的?又该怎样沟通?
一个人的内涵与外表往往都是一致的。以为女作家如此称赞她的老师说:“我有一位极富修养的花道老师。她言语诚挚,打扮朴素,态度谦和,不漂亮,但是美极了、丰富极了。”她所谓的“美”与“丰富是指内在美。”
一些灵程高的年轻姐妹们,看到经上记着说: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只要有善行,这才与自称是敬神的女人相宜(提前二9-10)。觉得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得珠光宝气,浓妆淡抹是可耻的;于是尽量打扮朴素,只一味地注重灵修。她们白天上班或上学,晚上要到教会去敬拜神,星期日更是当儿童聚会的教员,或做其他圣工,实在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逛百货公司、委托行、时装店上面;尽量节省时间与金钱奉献给神。她们这样做错了吗?不!她们得到了主的喜悦,但遗憾的是不一定能得到所有青年弟兄的共鸣与赞赏。
我们生活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主内的青年平时在街头,在车站,在服务机关或在大学的校园里,看惯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子。来到教会时,自然与朴素无华的姐妹们做个比较。于是有些青年认为还是同灵姐妹朴素纯洁,但有些青年觉得索然无味。他把姐妹们淡雅朴素当成寒酸土气,优雅端庄但冷淡骄傲、孤芳自赏、眼界太高;个个都没有女孩子的风韵。不如会外女子活泼可爱。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弟兄属灵的修养不够,用属世的眼光来批判姐妹们的,保罗只是要姐妹们“以正派的衣裳为妆饰”,不要流于轻浮或奢华;并不是说姐妹们不必关心自己的仪表。也没有要求青春期的姐妹打扮成如同一个小老太婆。我们生活在文明和世界里,若误以为虔诚的基督徒只要注重灵修即可,外表可以随便,而一个少女穿着白衣黑裙,或为了夸耀自己朴素与节俭的美德,而时时穿着“古色古香”的衣鞋,那么不要说是年轻人,连老年人看了也会觉得倒尽胃口哩!
姐妹们的服装,为了使人产生高贵淡雅的印象,应该留意到最起码的穿衣原则,不是一味的朴素即可。第一:注意色彩的调和。同系统的色彩交易配合,不要配错了颜色。例如红配绿等。第二:有花样的就必配素色的。切不要上下穿着花样的衣裙。有了淡雅端庄的仪表,再配上诚恳无伪的谈吐与谦和有礼态度,就会把她内在美表露无遗了。
前述的花道老师,不一定人人都会觉得她美;但她的学生因对她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才会透过她朴素的外表,体会出她的美与丰富。经上记着说: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有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箴三十一30)。
青年弟兄们,现在请改变的观念,重新用属灵的眼光欣赏同灵姐妹们吧!你必定惊奇地发现,主内女孩子充满着基督的香气,比未信主的女孩子美丽、高贵、可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