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家,如鸟之有巢。鸟巢以避风雨,以育雏幼;人则以一门之内(夫妻子女祖孙)共同生活者为家。礼记上说:男有室,女有归,即标示出人们对家庭强烈的归属感。然而这种归属感,必须建立在安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上。正常的家庭是每个成员的精神堡垒,他给人精神上的温暖与安全感,是每位成员幸福与快乐的泉源。一个和乐的家庭。每位成员都懂得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对家庭共同关怀与心力,尽一份责任与义务。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都会一阶段一阶段的变换立场,但无论你处于何种立场,总有一样东西不可缺—–就是“爱”。
一对夫妻,在婚前所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他们在不同的家庭里,接受父母的呵护与教养,当时,他们对家庭所该尽的责任是轻松的,他们被称为男孩或女孩。婚后,女孩离开原来的家,加入另一个家,成为女人;男孩也许仍住在同一个家,但不再被成为男孩,他已经成为男人了。婚后,夫妻在这个家庭必须挑起重担,更换立场—-由被父母呵护的立场改变为奉养父母、保护父母、让父母安享天年,更做将来为人父母的准备。夫妻都应认清自己的任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那段逍遥日子已经远离你了!不过别失望,趁这年轻力壮,把握住大好光阴生活下去吧!只要在主内好好的教养自己的子女,培养信仰的根基,再过二、三十年轮到你“安享天年”的时候,“已尽完今世的责任,只等着享受来世之福乐”的晚年生活,会使你觉得更平安更快乐!在一个基督化家庭里生活的人,无论处于那一阶段,他的人生都是平安、充实且幸福的。
为了严好重要的角色,结婚后夫妻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让自己成熟。
我做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是丢弃了。(林前十三:11)
徐姐妹婚前在一家私人公司服务。他的办事能力强,服务态度认真又负责,甚得上司的器重;但在家庭里她并不是勤劳的女孩。母亲常站在她脏乱的房间恶魔你看叹气说:“徐家大小姐啊,小心婚后被婆婆和先生赶出门那!别丢尽咱徐家的面子喔!”徐姐妹总是陪着笑脸说:“妈,拜托!拜托!再替我整理一下,我很忙嘛!”说的也是,她除了上班外,担任着教会的事工组工作及儿童教员,非常热心,真的太忙了,还是由我来吧,反正我有的是时间。慈母总是替女儿设想。
婚后,他辞去公司的职务,在家当起“纯主妇”,来,而仍然担任着儿童教员。婚前,她视公司的职务与教会的圣工为正业,家事为副业;婚后,她以家事与圣工为正业不再有副业了。她认清自己在家中的立场与责任,发挥了敬业精神,在处理家务上变得勤劳又好洁,努力学习烹饪;经过两三月的尝试后,已能烧出几样拿手菜来。她在婆婆眼中是好媳妇,丈夫更是感谢神赐给他好妻子。
林弟兄在婚前示威相当任性的男孩,有种种恶习,常与母亲抬杠吵嘴,且从不认错。不过他也有长处,就是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慷慨大方。婚后,聪明的婆婆并不偏袒儿子。她视媳妇如知己,把儿子的长短处都告诉媳妇,与媳妇合作来矫正儿子的缺点。有时候妻子的影响力超过母亲,原因是婚后丈夫不再是孩子了。林弟兄已经成熟了,在娇妻悉心的指点之下,他认清了自己的立场与任务,渐渐变成稳重负责的男。对父母亲毕恭毕敬,也懂得体贴妻子。他的转变带给全家人莫大的喜乐,婆媳俩常因他而彼此相视露出会心的微笑,无形中更促进了婆媳之间的感情。
以上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夫妻之间因环境、文化背景、传统生活形态的差异,有时候也会发生一些适应上的困难。
王姐妹在婚前总觉得先生不尊重她,时常在他家人面前侮辱她、嘲笑她,甚至造谣来娱乐家人,是她人格扫地,在婆家太不头来。其实夫家是一个明朗的家庭,家人都颇富幽默感,兄弟姐妹感情甚好,从小就爱互相开玩笑,习惯与在笑声中过日子。王姐妹的娘家人口少,她的母亲很注重女儿的教养,从小就刻意把她训练成一位“淑女型”的端庄女孩;在她的概念里,基督徒应该虔诚度日,与人开玩笑是极不礼貌又没教养的行为,而且失基督徒的体统。由于观念上的迥异,在王先生家庭里,只算是一个很平常的打趣,听在王姐妹的耳里却显得特别刺耳。王姐妹觉得“先生变了”,在教会聚会时装出一副虔诚的模样,在家又是一个样子,她怀疑先生是“双重人格”的人。先生则认为太太简直不解风情,整天愁眉苦脸,有话总是憋在肚里,一天当中难得听她说几句话,自以为“灵修好”,其实那像是一位喜乐的基督徒?与她生活在一起,甚觉乏味!
这对夫妻都是太本为主义了,不想互相沟通,也不愿退让,都希望吧对方塑造成自己所喜爱的模式,才会造成格格不入的局面。其实先生应该以爱来慢慢改变太太的观念:“虔诚度日”,并非指在家居生活中也必须整天都像在做礼拜时一样,严肃安静的过日子;而是生活中不可忘记神的恩惠,万事要感谢,做事要光明正大,喜善厌恶,在行为上显出基督徒的样式来荣耀神。在这个紧张忙碌的时代里,适度的幽默感好比润滑油,可使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增加生活情趣,绝不影响琪虔诚的信仰生活。王姐妹既然成为夫家的一员,只好慢慢的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过在她还没有适应前,夫家应该多加体谅,对她说话要多为她设想,不要拿她做开玩笑的对象,免得让她感到难堪,觉得痛苦,以致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有时因环境与处境的变化,而节外生枝,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一个个案:
已经晚上十点半了,太太还没有回来,主恩不禁有些担心。从今天早晨两个人吵了一架,太太负气离家后,就一直没有踪影。主恩愈想愈觉得坐立不安,一面到处打电话询问,一面揣测她到底上哪儿去了?
十一点多了,一辆计程车在家门口停住了,主恩急忙打开大门,只见太太提着大大小小好几包东西走下车来。“你上哪儿去了?害我担心了天。”主恩不仅埋怨道。
“我去逛委托行来了,你要不要看看我买的东西?”太太说完不等主恩回答,立即拆开大大小小的包裹,有发亮的真丝衣衫、黑色西皮手提袋、别致的项链、戒指、丝巾、衣料,还有好几瓶叫不出名字的化妆品,少说要花一万元。
主恩心心里很生气,但是他知道太太这样做,正是故意要气他,好再跟他闹。于是忍不住气,一声不肯的上了床。
平常太太一向是很节省的,不要说昂贵的外国货舍不得买,就是家用必需品还挑得百货公司打折的时候才肯去光顾;但是生气的时候,她可就好像和钞票有了仇似的,不用完心不甘。主恩躺在床上思忖着:太太一生气就上委托行的习惯,好像是这一年才养成的;还有电话查勤,也是刚结婚时所不会有的事。那时他只有一份工作,太太也在上班,生活单纯而平静;自从小儿子出生以后,她辞职在家照顾孩子,他才不得不兼了三个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希望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可惜太太不知体谅,看他在家的时间愈来愈少,还怀疑他有了越轨的行为,到那儿都的电话向她报告行踪,弄得整天紧张兮兮,经常误了正事。
今天早上,太太借口拿脏手帕出来洗,偷偷翻他的上衣口袋,正好发现公司给他的三千元奖金,立即大声斥责他忖私房钱,没有缴入“公库“,还一再追问钱是从哪里来的,使他大为光火。
主恩的工作多,认识的人也多,经常需要请客,拉拉交情;但是太太可不这样想,一天只给他一百元零用钱,还不够请人喝杯咖啡呢!何况主恩有时还要做计程车,或是吃顿午饭。
尤其令主恩感到伤心的是,他还送礼物给太太的权利也丧失了。上个月一日,是他们结婚五周年纪念日,主恩特别买了一个小巧精致的手镯给太太,谁知冷冷的不停的追问买礼物的钱是哪里来的?使主恩一颗炽热的心,瞬间降到冰点。
为什么太太会变成这样子呢?婚前,甚至小儿子出生前,太太一直是甜美的可人儿!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么多疑、神经质,且完全不讲道理呢?主恩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静思这个家庭风波的起因:太太为了照顾小孩而辞掉工作,整天呆在家中,失去了以前做职业妇女的价值感,难免不能适应,需要丈夫精神上的支持;而主恩却为了挣钱,很少在家,使她在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贫乏的情形下,觉得空虚没有安全感,于是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防御作用,想以控制丈夫的荷包或电话查勤的方式,来防止丈夫的出轨行为。
她这么做是错误的。要使丈夫爱自己,应该尊重他而非控制他,以免丈夫被逼的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来。
至于主恩应该特别体谅太太的心情,平时尽量在家陪伴太太;如果外出,也应该自动打电话给太太,表示自己人虽在外,心却仍在家,使太太有安全感,就不会去自寻烦恼了。
主恩为了生活而兼了三个工作。他只知道趁着年轻体壮,多挣钱来安定家庭生活;但因为工作过分忙碌而几乎没有时间参加聚会,就是所谓的“贪爱世界”,结果钱是挣到了,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得到了,但是精神生活却相对的贫瘠,灵性生活更是一片荒凉!这不是得不偿失吗?主说:
人活着不是依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说出的一切话(路四:4)
我们应该常常又满足与喜乐的心,肉体生活与信仰生活要兼顾,不要想那位无知的财主,为自己积了不尽的财宝,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路十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