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桥梁的功能

桥梁在河流上面,承担着来往车辆的重量,使两岸的交通畅流,它若一旦成为断桥或危桥,两岸的交通立刻就受堵,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婆婆——丈夫——媳妇

在家庭里,如果婆媳之间发生问题时,夹在中间的儿子(丈夫)应该负起疏通的责任,充分发挥“桥梁”的功能,绝不能成为“断桥”或“危桥”,或以为“那是她们的事与我无关”,拒绝当桥梁,袖手旁观,希望她们长翅自行飞过河,有时媳妇闹得不可开交时,说实在的,也真难为了桥,因为一边是慈母,一边是娇妻,该站在那边说话?左右为难!他百思不通:妈妈以前不也会做过媳妇?而妻子也总有当婆婆的一天,扮演婆媳角色,既然只是时间迟早而已,何以彼此无法容忍对方?

要当好桥梁工作,也得靠学习,否则往往偏向一边,变成单行道,惹来愚孝或纵妻的罪名。

二、来!多吃点

义夫结婚后,常当着全家人面前,对新婚的妻子做出亲热的动作,弟妹们都感觉很恶心,但敢怒不敢言,在饭桌上,更是体贴入微,频频替妻子夹菜,使母亲看在眼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因为从小母亲就把好吃的往儿子碗里送,而儿子却从来没关心过老娘吃饱了没,母亲以为男孩子粗线条,也就不在意,但是现在看儿子娶了妻子,居然懂得把好吃的往妻子的碗里送,难怪做母亲的心里感觉不舒服了。

义夫不但没有担任桥梁的任务,反而在掘鸿沟,只因他不识大体。如果只有小两口在吃饭,替妻子夹菜表示丈夫的体贴,可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但他对同桌吃饭的双亲视若无睹,心目中只有妻子,难怪引起家人的不满了。

为新娘夹菜的应该是婆婆,借此表示对媳妇的关爱,除去媳妇对婆婆的畏惧心理。义夫若趁机告诉妻子:“这是妈的拿手菜”“这种菜是爸最喜欢吃的”,而聪明的新娘立刻称赞婆婆的手技,又夹了份给公公喜爱的菜给公公碗里,我想这一家人吃饭的气氛就大不相同了。这虽然是小事情,但婆媳之间感情的裂缝,往往是起因于芝麻小事,继而误会家上误会,终于形成午饭填补的鸿沟。如果刚完婚不久的儿子吃饭懂得与妻子配合,当妻子称赞婆婆的受益时也插上一句:“妈,以前都是您把好吃的留给我吃,现在我已结婚‘成人’了以后轮到我把好吃的留给爸妈,来,您多吃一点!”也许有人认为那不是简直像在演戏吗?是的,人生本来就像个大舞台,在有必要的时候,刻意把“戏”演得精彩些又何妨?当然不必天天都如此,只是有时候必须把模仿西方人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太亲热,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宜克制。

三、放假日

志强的母亲没有经济权,她一天忙到晚,都没有工资,把一生奉献给家庭,而毫无怨言,因为儿子是他精神的寄托,她相信儿子就是生活的保障。志强结婚后,媳妇也在外工作,越觉得不对劲了,因为媳妇把她当做老妈子,好像婆婆煮饭、洗衣、拖地板是理所当然似的,连饭碗都没有洗过一次。星期假日小两口就出去郊游、看电影、或回娘家。母亲觉得媳妇有点过分,但为了避免婆媳间的和气,她希望透过儿子来改变媳妇的态度,背地里对儿子说:“你们星期日可以放假,只有我都没有假日,你叫太太在假日多多少少帮我做些家事,让我也……”不料,不待她把话说完,儿子竟然没好气的说:“我还没结婚时,你不也照样做吗?人家在外面上班有多辛苦你知不知道?她又不是机器,怎能叫她三百六十五天都不休息,那怎么受得了?她在外面工作赚钱,还不是为了家?你又不会赚钱,在家里做做事也算不了什么,为什么非要她帮忙不可?”

儿子的一席话,粉碎了母亲“养儿防老”的美梦,儿子蛮横的态度深深的刺伤了母亲的心,她一反常态,怒吼着说:“她不是机器,难道老娘是机器?她必须休息,老娘就不必休息吗?谁说我不会赚钱?不要以为没有你们,老娘就会饿死!认了,算我命苦,白养了你!”这位母亲依然离开了家庭去替别人帮佣。现在她已存了不少钱,对人说,靠钱比靠儿子更实在。她的遭遇真令人叹息!叫人想不透的,是志强既然懂得体贴年轻的妻子,怕她操劳过度,为什么不知道年老的母亲,比年轻人更需要休息?其实母亲所要求的,并不是要媳妇与她平均分担家事,而她所渴望的,只不过是儿子与媳妇对她的尊重与体贴罢了。志强以为在母亲节送点小礼物给母亲,就算是个大孝子,只因为观念偏差,成为一座“断桥”!

四、等我回来烧菜

一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妻,有了事业基础后,妻子对丈夫说:“妹妹已经出嫁,婆婆一个人住在乡下太寂寞了,我们请她来同住吧!”丈夫欣然答应了。婆婆在乡村操劳惯了,来之后也闲不住,每天天未亮就起来煮稀饭,打扫屋子整天忙个不停,傍晚媳妇下班时,连晚饭也已经都做好了。媳妇十分感激,但是唯一令她苦恼的是,婆婆做的菜色香味俱无,叫人难以下咽,她忍耐了一段时间,询问丈夫的意见,但是丈夫只是笑笑,两手一摊表示他没办法,她终于硬着头皮向婆婆建议,请婆婆先煮好饭,菜等她下班以后再做。不料婆婆大为不满,从此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挑剔媳妇的不是,时常在儿子面前说媳妇的是非,使媳妇觉得痛苦异常。她是内向且有涵养的女孩,不愿当面顶撞婆婆,等到夜晚在房间里,把满腹委屈与心酸向丈夫倾诉。可是木讷的丈夫每次听完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背向着她睡着了。她越想越气,暗自流泪,终于患了严重的失眠症。渐渐的她发现自己的精神与身体起了变化,看精神科医生的结果,诊断得了初期的精神分裂症。

这场不幸分明是“危桥”所惹的祸。因为他对母亲与妻子的倾诉,都极公平的分别仅以一声叹息来表达心里的无奈,既不表示自己的看法,也不说半句安慰的话,更不肯想办法消除婆媳之间的纷争。他若安慰妻子,使妻子的焦虑得到纾解,一方面劝母亲,努力的去改变母亲的观念,相信这场不幸是可以避免的。不过检讨这对婆媳失和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媳妇不欣赏婆婆的烹饪技术,使婆婆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而引起的,这点可以做青年的殷鉴,对所吃到的佳肴加以评论研究,回家后婆媳俩一起上菜市场买回材料,共同动手试着做几道可口的菜,并利用假日彼此合作做佳肴,则不但增添生活的情趣,无形中也会促使婆婆的烹饪技术更上一层楼。如果知道婆婆的菜稍有进步,小两口都对这道菜赞不绝口,让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相信这场灾祸也就不会临到这家人身上了。因生长环境的不同,各人的价值观念也各异,媳妇认为让婆婆少做家事,等自己下班回来再做,对婆婆来说应该是种享受,没什么不对。但对于在乡村一天到晚劳碌惯了的婆婆却觉得不让她做菜,强迫她闲坐在那里是种惩罚;因菜做得不好而被罚坐更是种侮辱。人与人之间相处不一,婆媳之间得多费点功夫,互相去沟通了解才是上策!

五、至孝乎?愚孝乎?

报载花莲陈氏夫妇,为了满足寡母“爱的占有欲”扮演离婚二十三年,直至母亲去世始“恢复”共同生活,子女却早已成人,邻里传为佳话。对秉性至孝的陈氏夫妇而言,虽有“阴违”之嫌;对然始终不知情的老母而言,爱子实做到“孝者顺也”,让母亲在有生之年做到顺心如意,含笑而归。

你认为这种孝顺法,值得称赞妈?孝的确是百善之先,不孝的人禽兽不如,但是我觉得儿子再孝顺母亲的同时,也不能压抑妻子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圣经指示:“要在主里听从父母”,也就是对违背神旨意的父母不可盲从。如果母亲不喜欢媳妇,儿子不妨用技巧去了解究竟为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如果媳妇确实没有错,而是母亲无理,儿子不妨坚定但温和的向母亲讲理。有时也许一开始会挨骂,但儿子的态度往往可以改变母亲的态度。不能一听到母亲说妻子的不是,也不弄清楚谁是谁非,就责备妻子,甚至动手打妻子,以示自己的“孝”。其实这是愚孝,因为有些老年人也会被溺爱惯坏的。

孔夫子都说过“事父母几谏”,对父母还是可以用谏,就表示父母也可能有不是的地方。圣经也指示:“劝老年人,要有节制、端庄、自守,在信心爱心忍耐上,都要纯无此疵。又劝老妇人,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用善道教训人。(多二2-3)

六、心意常在父母身

不过若当时不听,子女不可含怒抱怨,应等他们心平气和时再去进谏。一味压抑无辜的妻子讨好母亲,陷母亲于不仁,只不过是愚孝罢了。在联合报傻大姐信箱曾经刊载过耐人寻味的一段话:吕光号的餐车上,随车的冷气维护技师和我天南地北的聊着天,话题转到孝顺父母,他用浓重的台湾国语说:“我这人没有别的好处,我敢说我算孝顺。我每天通勤四小时,主要为了和父母同住。我告诉我老婆,别的要求没有,只有不可以拿我吃过的菜饭给父母吃,要就重烧好的菜饭,另外不可以私留好东西给我,一定先给父母,才轮到我。我们中国人嘛,不是一个月给父母几千元就算给养,总是要有心意在父母身上。一个不孝的人,在我看来,狗都不如。

弟兄们:在婚姻生活上,请认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站在慈母与娇妻之间,担负起沟通感情的任务吧!婆媳之间没有问题存在着的家庭,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让母亲觉得:“娶了媳妇失去儿子”或“娶了媳妇多个女儿”全赖你担任桥梁工作表现得如何;而妻子在家中只认丈夫,其余都视为他人,或把公婆当父母,小姑小叔当弟妹,也全看桥梁是否公正、坚忍、细心、体贴?是不是勇于负起沟通的责任呢。愿神帮助您,发挥桥梁最大的功能!

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何他们仍不肯放弃?

(0)
上一篇 2020年8月2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