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圣经的主观立场,纯粹以历史的角度作客观分析的话,迦南美地本非以色列入<犹太人>所拥有之地,他们或自称或被称为“希伯来”,表明他们是“过大河而来”的,而此地原是属亚兰人<叙利亚人>所有。以色列主观的认定:这块土地是耶和华应许给他们的,就毫不客气的占领此地,未免太霸道了些。
但话说回来,从圣经中我们也确信:耶和华不但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且是造天地万物的真神,祂要将这地给谁就给谁,何人能向祂饶舌呢?神既将此地“应许”给以色列民,此地就称为“应许之地”,而全世界也只有这地被这样称呼。
一、位置
这块应许之地,除了是出于神的应许:赐给以色列民外,从先知的口中,还曾透漏出一个讯息——它是世界的中心点。因为自古以来,这地方就是神工作的地点,又是祂的选民所居住的地方,主耶稣特地降生在这儿,来完成救赎世人的大工,这地方更是教会的发源地……。圣经所记载有关神一切伟大的作为,都着重在这地区,所以这里不愧称之为“世界之肚脐”(结三十八l2),也就是世界的中心点,正如同人的中心点——肚脐。
除了从属灵的角度来看,迦南地是世界的中心,此外也得从世界的地理位置去了解它:此地的地形,东西狭窄<约从东经34度至东经36度>,才横跨经度2度,约150公里而已,而南北之长也仅纵跨2.5度,约300公里<始于北纬3l度至北纬33.5度>,其总面积约45000平方公里。
但是圣经中又常以“但至别是巴”来称呼这块地(撒上三19-20:撒下二l0),这个称呼似乎又专指约但河西的25000平方公里而言,这一点可是在学习圣经地理时,要弄清楚的地方。
二、名称
有关圣地的称呼,可就非常的热闹了,因为迦南地的面积虽不大,然而不同的称呼则特别多,除了“迦南地”这名称外,另外至少还有六个称呼,即:“应许之地”、“希伯来人之地”、“以色列地”、“犹太地”、“巴勒斯坦”、“圣地”,总共有七个以上之多,这些称呼都有它的来历,所以很值得探讨:
1.迦南地
“迦南地”是最常被称呼的一个地名。此名称最先出现于创世记的十一章:那时,亚伯兰
<后来的亚伯拉罕>和他的父亲他拉,同着侄儿罗得和妻子撒莱<后来的撒拉>,出了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参创十一27-32),在这时,就已经提到“迦南地”的称呼了。事实上迦南<Canaan>这个名字,出现得更早,本来是人名,他是挪亚的孙子,含的儿子(创九18)。“迦南”原意——“洼地、鄙陋low land”之意,因迦南的性情像含一样,行为不检,以致于受咒诅。
洪水之后,挪亚三个儿子的后裔,开始分散到全世界各地去,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圣经如此记载:“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迦南后裔所住的境界是从西顿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萨,又向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这就是含的后裔,各随他们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国”(参创十l5-20)。
“迦南”这个名称,是犹太人最能接受的称呼,而圣地西部沿海之地果真是名附其实的低洼地,加上此地从前是迦南的子孙先居住之地,称之为“迦南地”,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亚伯兰出吾珥之前,这地已被称为迦南地了(参创十一31)。
2.应许之地
第二个熟悉的称呼就是“应许之地”这个名称。之所以会有“应许之地”的称呼;是因为此地乃耶和华神,应许要赐给“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孙,永远承受的土地。
前面已经提到:若从远古的历史来看,迦南地根本不属亚伯拉罕及他子孙所拥有的土地,当撒拉去世时,亚伯拉罕尚且得花费四百舍客勒的银价,向赫人以弗仑买地,以安葬他的妻子撒拉(创二十三l-l6),以当时的情形来看,他不过是一个寄居的外地人而已,因此,此地原不是亚伯拉罕的,更不可能是他遗留给以撒,以至尔后的世世代代的。然而“亚伯拉罕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来十一9),这是一块神直接应许赐给选民之地,也就是以色列民<犹太人>占有本地的凭恃。
选民自公元前约2000年,神向亚伯兰应许,到公元前约1400年,摩西的帮手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为止,虽足足经过了约六百年之久的时间,然而耶和华还是实现了祂向“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应许——让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其实当约书亚领他的百姓进入迦南地之初,他们还不能算是真正拥有这地,因为此地仍为迦南七族所占领。直到大卫作王,统一了以色列国之后,才开始南征北讨,扩张国土,终于在他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统治的时代,整个以色列国的版图,才完完全全的达到神当年指示应许摩西之“应许之地”的范围。
但是这些以色列民,果真如摩西所预测的,不但没能完全逐出迦南土著,好好遵守神藉摩西吩咐的律法,建立一个耶和华心目中的理想国,反而去叩拜别神,效尤外族的罪恶,惹动了耶和华极大的忿怒,以致耶和华将七族留在迦南地,作为他们肋下的荆棘(参士二章),结果整整扰乱了他们有三百年之久<B.C.1400~1100>。
到了王国分裂以后的时期<B.C.933~586>,两朝百姓还是大肆犯罪,未能专心事奉耶和华,从君王到百姓,无不悖逆神,去事奉敬拜外邦偶像,效尤迦南各族可侩的恶习,其罪状至极,终于耶和华将北朝交给了亚述,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攻击以色列遍地,将撒玛利亚城围困三年,在何细亚王第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攻取了撒玛利亚,北朝终为亚述所灭。南朝也在公元前五八六年,亡于巴比伦国。后来犹太人一直为历代各强国所统治,以致原是耶和华最恩待的选民,本该拥有祂所赏赐的应许之地,竟遭至国破家亡,百姓分散世界各处的下场。
一八九七年,在首次“锡安运动”的会议中宣告,犹太人民有权于其本土上重建家园。一九一七年,联合国承认犹太人有重建国家之权利,犹太人于是大批的返国,并且开垦荒地,建造城市,使以色列地重新活络了起来,并给这个社会注入了生命力。
一九四七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犹太人得在的巴勒斯坦复国,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纳粹恶魔的大肆屠杀,这可悲的民族,终于再度拥有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神和他们的先祖所应许的土地了。
3.希伯来人之地
选民除了因为是雅各的子孙,而以“以色列入”称呼之外,还被称为“希伯来人”,其实以色列入也是希伯来人,而迦南地就成了希伯来人所住之地。
“希伯来人”这个名词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亚伯兰<亚伯拉罕原名>的时代,当时发生四王和五王之战,五王战败了,亚伯兰的侄子罗得全家也被掳,那时“有一个逃出来的人告诉‘希伯来人’亚伯兰,亚伯兰正住在亚摩利人幔利橡树那里……”(创十四13)。
希伯来<Hebreu>原意是——“渡过Apasserover”(参创十四13-l5),也就是说:从伯拉大河那边过来的人,包括当时的以实玛利、以东、摩押、亚扪等地的人,都可以这样称呼。亚伯拉罕既然是从伯拉大河东侧的吾珥和哈兰之地过来的,所以他和他的后代,当时就顺理成章被称为“希伯来人”。那么他们居住之地,或是所建立的国家,也自然就被称为“希伯来人之地”。
不过另有一说,根据(创十21)记载:从挪亚到亚伯拉罕之家谱中,有一名闪的子孙被称为“希伯”的,且亚伯拉罕是希伯的后裔,故对“希伯”之子孙称为“希伯来人”。这个说法提供作为参考。
再说,后来的外族称他们为“希伯来人”,可就不是单纯的称呼他们而已,而是另有特殊的含意了,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从河那边来的
意思是“作客的人”,因为亚伯拉罕是从外地来此,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必视他为寄居的,那时,耶和华虽然已应许迦南地给他以及他的后裔,不过正如“希伯来”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来十一13)。亚伯拉罕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如中国的客家人>,这不但表明他既相信神的应许,又凭信在世住帐棚为客旅。
(2)尊大之族
当时的迦南人,以“希伯来人”称亚伯拉罕的子孙,是视他们为大族之的意思,因为他们视亚伯拉罕为“尊大的王子”(参创二十三5)。
迦南人明明看出耶和华神,在亚伯拉罕一族的人身上所显示出来的权柄和能力,让迦南地的人看出:这些希伯人是何等的尊大(创二十一22-24)。我们既然是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加三29),同样地,也是尊大的王子,更要成为大族。
(3)是被藐视的民族
埃及人则是以轻藐的口气,称神的以色列人为“希伯来人”,是视他们为鄙陋之民。
当波提乏的妻子,在得不到羡慕的约瑟时,反而恼羞成怒的诬赖约瑟,“就叫了家里的人来,对他们说:你们看,他带了一个希伯来人进入我们家里,要戏弄我们,他到我这里来,要与我同寝,我就大声喊叫……”(创卅九l4),波提乏的妻子特别强调:他带来的“希伯来人”,后来约瑟当了宰相,兄长们因遍地饥荒很大,以致来埃及籴米,当约瑟宴请他们时,将他们和埃及人分开坐席,并非优待其兄长,而是埃及人不可和希伯来人一同吃饭,那原是埃及人所厌恶的(参创四十三32)。加上当时他们的人口少,故常被欺侮,而且是游牧之民,肤色黝黑,扮装简陋,所以在朝见法老时,约瑟将计就计的,利用了埃及人厌恶文化鄙俗之游牧民族的心态,和他当时所拥有的优势,要求法老给他们住埃及美好的歌珊地,这样似是将以色列的子孙和埃及人隔离分开,其实使他的兄弟族人,既可安定调息繁延种族,又可免于族人有被同化之虞(参创四十六章)。约瑟的这番用心良苦,实在是又智能又灵巧。
因此,所谓“希伯来人”,是被作为一种藐视的称呼,却也不失以色列入的本性,因他们确实是外来的民族,与自以为高傲的埃及人,有所分别。
4.以色列地
“以色列”(太二20),这个名词,延用至今最少也有三千多年了,这名称的意思是“和神战胜的Who prevails with God”或“神的太子Prince of God”,其典故是来自雅各和神的摔跤一事,所以要谈以色列地这名称之前,先要知道“以色列Isreal”这个名称的起源。
雅各<B.C.1850>以欺骗的手段,从父亲以撒口中得到长子的福份,结果为了躲避哥哥以扫的报复,在舅舅拉班家逗留了二十年,并且在那儿娶妻生子,后来由于拉班和其子的恶脸相待,终于逼得他非逃离巴旦亚兰,踏上返乡之路不可,还好蒙神的一再保守看顾,才得以和其兄尽弃前嫌,重归于好。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时刻,就是他在雅博渡口的那一夜;当夜“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过,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罢!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说:你名叫甚么,他说:我名叫雅各,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三十二24-28)。从此,“以色列”这名称,就被广泛的使用(参创三十五10、2l、22;出11、16、28;利十6;王上八30)。
“以色列地”在圣经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名称,在旧约圣经中至少用过十八次之多(参创四十九7;代下三十25;耶四十九2;结七7、1l、l2、l3、l7、l8)。到了新约时代,马太写福音书时,或许是出于他的爱国情操,或出于民族意识的心态,在新约圣经中,唯独他提到“以色列地”,而且在新约里头,也仅仅这一次(太二20)。
雅各的子孙,不但自称“以色列人”,也建立了“以色列国”,其土地当然称为“以色列地”,而犹太人在一九四八年复国时,仍延用他们最喜爱的古代国名——以色列国,因为这个称呼是他们的先祖雅各与神摔跤得胜得来的名,其意既有“得胜”、“属神的”、“神的王子”之意,当然在选民的心目中,它是最好、最美的名称。
5.犹太
四福音书中,有关基督出生的描述,只有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两卷有较详细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犹太”这个名称,几次的出现,都是在马太福音(太二1、5;三1)。在叙述主耶稣降生时,圣经如此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太二1)。有人认为:马太之所以会刻意使用“犹太”这个名称,可能是出于他有爱国情操。
反过来看路加福音,在描述主耶稣的降生时,则没有使用“犹太”这个名称。
6.巴勒斯坦
圣经未曾用此名,但一提到这名,即是以色列人心目中最沉痛也是最厌恶的名称——巴勒斯坦<Palestine>,它是绝不可能为以色列<犹太>人所接受的称呼。然而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上,却是以这个称呼最为通用,甚至差点就取代了“以色列地”的称呼,这种现象,岂是自认为神选民的犹太人,所愿意见到的。
“巴勒斯坦”的意思,就是希腊文的“非利士人之地”,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非利士人早期真正所定居的区域,只不过是地中海之沿岸一带的平原而已,北起于沙伦平原,南至书珥旷野,东抵中央山麓之低地的沿岸地区,其长约四十八公里,平均宽度约廿五公里而已。
非利士人的由来是这样;它原属含之子孙(参创十14),本来是住在对面的迦斐托岛上——即居比路,早在以色列入进入迦南地之前,就由海岛迁至此地。这个民族是以色列入历来最难降服的异族。
既然犹太人不喜欢此地称为“巴勒斯坦锁”——非利士人的地,何以“巴勒斯坦”会成为迦南地的代称呢?其由来很曲折,但简单提出几点供参考:
(1)从地理角度来看:非利士走廊<迦萨走廊>,是古代北方及两河流域一带的亚兰、亚述、巴比伦、推罗西顿和南方埃及,往来必经之途,故习惯以“非利士地”称此地,
(2)从文化角度来看:罗马政府的一贯政策,就是消灭异族,尤其是对民族意识强烈的犹太人,更是如此,于是常以巴勒斯坦的称呼来取代犹太国,以为如此一来,就可以使以色列入逐渐遗忘其祖国,让以色列国这名,永永远远自世界上消失。
(3)从政治角度来看:公元七十年,罗马将军提多元帅,在攻下耶城撒冷城时,为了消除心头之患,一口气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纵使有劫后余生的百姓,逃到马赛大继续抵抗,几年后,仍难逃被追杀殆尽的命运。当圣城被攻下之后,罗马政府规定,从此不得再称此地为“以色列”或“犹太”,只能用“巴勒斯坦”的名称,其用意极为明显,就是不让犹太再重建国。
就这个样子,这名称经长时间的使用下来,“巴勒斯坦”就成为国际社会取代“以色列”、“犹太”的称呼了。难怪是犹太<以色列>人最厌恶的名称。
既然以色列和非利士这两个民族,彼此关系的这么密切,顺便就这两个民族,作一番比较:
(1)两族人都非本地的原住民,非利士人是由西方的海岛,迁徙至此定居(申二23:摩九7),而以色列入则是从埃及移入迦南的。
(2)非利士人住在沿海平原,是海上民族,而以色列入则是住在山上的山地<也是游牧>民族。
(3)非利士人的城市多建在平原,如亚实突、以革伦、迦特,迦萨、亚实基伦<非利士五大城>,而以色列入的城市大多筑在山上,如耶路撒冷或撒玛利亚。
(4)非利士人后来被灭,国名虽在却无国土。而以色列入亦曾失去国土,国民四处漂流。倒是现今又返回此地,重建家园。
一千多年来,就这样;“巴勒斯坦”这个名字,几乎取代了“以色列地”的名字,然而只要神不离弃祂的选民,谁能叫“以色列”这尊贵的名,从世上消失呢?而今,犹太人重返圣地,“以色列”之名不但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而且因为它奇迹式的复国,此名反而享誉国际,正如过去神藉先知所预言的:“祂的国必重建”,已再度应验了。
7.圣地
迦南地被称圣地<Jheho lyland>,不仅是远近驰名,举世公认,且是近代以色列入和全世界的基督徒,最喜爱使用的称呼。
先知撒迦利亚(B.C.520)预言锡安的重建,说:“锡安城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圣地的分,必再拣选耶路撒冷……”(亚二10-12)。由此可知,圣经早在此处已出现了“圣地”<Theho lyland>一名,用以称呼以色列地。
本书开头也已经提到:全世界有许多的国家、民族,各宗教,各有它们所认定的“圣地”,尤其是宗教信仰方面,但仅迦南一地才配称为“圣地”,因为这地方不但是神赐给祂圣民之地,且耶和华圣目一直眷顾此地,期望藉祂所拣选的仆人在此宣扬并成全祂的旨意,尤其是主耶稣降生、成长、传道,并在这儿生活过的地方。因此,真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圣地”,最配得如此称呼的。
以上有关圣地的七个名称,我们就介绍到此,任何一个名称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历史,都会让我们体会到以色列这个国家,是一个恩典何其大的国家,虽然它曾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