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人类历史,总括成一句话:「人生下来,他吃苦,后来死了。」人的一生充满了劳苦与愁烦,至死方休。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值得高兴?面对死亡,又有什么值得害怕?主耶稣为信祂的人预备了永恒可安歇的地方,圣徒离世是息了世上的劳苦,回到天家--神的怀抱,这是一件好得无比的事!
使徒彼得引用以赛亚的话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一24-25;赛四十6-8)。雅各也说:「……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四14)。大卫王也指出人如寄旅,在世上的日子如浮光掠影,不能久长(代上二十九15)。如此短暂的人生将有怎样的归宿,我们曾考虑过吗?人们多没有远虑,总认为人死如灯灭,不为来生打算,实在可叹。世人只知眼前的景象,不知未雨绸缪,为永恒而努力,现在让我们谈谈我们的人生和归宿。
一、生也何欢
神人摩西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九十10)。他清楚的指出人生不过是劳苦、愁烦、短暂、虚空而已。
有人把人类历史,总括成一句简单的话:「人生下来,他吃苦,后来死了。」这就是我们人类全部历史,人类始祖犯罪后,神对他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三19)。由此可知,神要叫世人所经历的是极重的劳苦(传一13)。穷苦的人固然要劳碌得食,而富有的人也有他们的劳苦,并且常令他们到晚上不能安眠。无人不有劳苦,只是方式不同,彼此不了解罢了。
因此所罗门慨叹说:「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二18-23)。人生的劳苦,至死方休,我们活在世间,究竟生也何欢?
愁烦也困扰人类的一生,只有在童年的日子愁烦较少,但并非没有愁烦,婴儿未会诉苦,但当他们感到尿布未换、肚子痛、或飢、或渴、或寒、或暑,无人理会,能没有愁烦吗?他们惟一方法,只有放声哭号希望有人理会,到入学以后他们便为功课而愁烦,离校以后又要为职业而愁烦,为婚姻、为儿女、为生活、为政治、为理想而愁烦,到了老迈以后,还要为儿孙的前途而愁烦。世上的思虑愁烦实在太多了。穷人们为了生活而担忧,有时远不如富有的人为了事业担忧为重,所罗门说:「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豊满,却不容他睡觉。」(传五12)。
人富足了,有时愁烦更多,因为贪爱银子的,只因得银子知足;贪爱豊富的,也不因利益知足(传五10)。保罗说:「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便当知足。」(提前六6-8)。俗语说:「知足者贫亦乐,不知足者富亦忧。」,这话确有道理。学识有时也是愁烦来源之一,所罗门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也是补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一16-18)。试看世上多少才智过人学识豊富的人忧国忧民,苍老得更快,诗人的眼泪也比平凡的人流更多,如此愁烦的人间,生也何欢?
二、死也何惧
经上记着说:「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七1-2)。死不过是众人的结局,怎样死去,在多大年纪死去,患什么病死去,都不重要,这一天总会来临的,没什么可惧怕的。经上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由此可知,死是定命,必然来临,所当忧虑的是死后的审判。
无罪的人是不会惧怕审判的。基督徒的罪已蒙主赦免,便一如无罪的人,不惧怕死亡,也不担忧审判,老约翰在异象中所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十四13)。所以,在神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一一六15)。在基督徒眼中,圣民离世是因为神所交付的任务已圆满办妥,是回天家向神交差,应该息了自己的劳苦,与主同在,那是好得无比的。若是工作未成,我们却不能强求回天家,因为世上需要我们抢救和牧养的人,更需要我们留在世上(腓一23-24)。
我们蒙召离世另一个原因,正如以赛亚书上所说:「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虔诚人被收去,无人思念。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他们得享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坟墓里安歇。」(赛五十七1-2)。世上的灾患很多为了正直的人免去,神会使他及早回天家与主同住。人是血肉之体,可能因不能攻克己身,而致犯罪丧失灵命。为了怜悯此人,神也可能趁他有指望时召他返天家,免他陷于罪渊中(诗四十2)。神的意念何等宝贵(诗一三九17),何等奇妙。神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五十五8-9)。
约伯看人离世,不过是人生战场中休战得释(伯十四14)。西面认为自己得见救恩,求神依照应许释放他安然去世(路二28-30)。保罗却认为我们的肉身好像临时的帐棚,不久必会拆毁,神必为我们另建天上永存的房屋,就是永恒不朽的灵体,虽然我们不是愿意脱下这个(帐棚),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天上永存房屋)(林后五1-4),这样看来,基督徒对离世正是视死如归,安然上路,死也何惧?
世人无知,以为人死如灯灭,不知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启示录记载:老约翰在异象看见末日审判的景象。他说:「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祂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戴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二十11-15)。所以死虽然不可怕,但死后的审判便不能轻视了,审判后被定罪,扔在火湖中第二次的死,才是真正可怕。
人离世后,永远的归宿,只有两种:一是永死,一是永生。上述被扔在火湖里的第二次的死是可怕的永死。那种痛苦是永不止息的。另一种是永生的福乐,老约翰在异象中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他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他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住,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嘱老约翰要写上;因为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启二十一1-5)。这新天新地正是基督徒所盼望,天上更美的家乡(来十一13-16)。
上述两种归宿,各有蹊径,任人选择。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七13-14)。醉生梦死、犯罪作恶、离弃真道、违背神命、不信耶稣、敬拜偶像,是引到灭亡的宽门大路,世人多趋此途。接受基督救恩,敬拜创造宇宙万有的神,蒙主宝血洗净罪污,谨守圣道,圣灵充满的,是引到永生的窄门小路,找着的人也少,惟有藉着主耶稣的引领才能找着。主耶稣曾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我们若要得永生的归宿便应信耶稣,此外并没有别的途径。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这凶险的世途中,没有宁静,没有平安,不论肉体或心灵上都受着恶魔的折磨和摆布,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生也何叹?惟有悔改,奉耶稣的名受洗使罪得赦,又领受所赐的圣灵(徒二37-38),才会得着永生的归宿。主耶稣已为信祂的人预备了永恒可安歇的地方(约十四1-3)。主必要再降临,已死的都先后活见祂,那时还存留的人,也要改变,被提于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便永远与主同在,享受永福(帖前四16-18)。死也何惧?深望未信耶稣的慕道朋友,早日接受救恩,和我们同得永远的生命(约壹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