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杯凉水

以「有余」补「不足」在基督的世界里是极重要的道理。

论到奉献或施舍,我的看法是:若是有余,就当尽力供输。这里想谈的是后者,特别是救援外地灾民的捐款。

按照基督的教训,是不要为自己积囤财富,以这种说法去行,自当「民胞物与」,将自己劳力所得,按着能力分散给穷乏人。这种想法源自:人在世如同寄居,日子短暂,而地上财宝却不能随己身往天国去;倒是利用金钱行善,可以为自己积成美好根基,有助于灵魂的洁净。但是,按照今日资本社会中追求财富的趋势,捐输并不是聪明的事。我想把焦点放在大专生面对大陆灾民的捐助应如何处理,由此来说明「基督的爱」。

大专生经济是半独立的,这个「半」是小半,大多数人得靠家人支付庞大的饮食费和学杂费,偶而打工的钱则可以买书和额外的消费。所以身边通常会有一些零用金,但不是很多。反观大陆灾民,他们的经济是强倚赖性的,为什么说「强」,是他们在灾季尚未过去时,家园不能重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只能蝼蚁贪生,茍延残喘;这是不幸,谁都有可能轮到。这样看来,似乎大专生要比灾民充裕些,至少生存的空间有更大的弹性。

以「有余」补「不足」在基督的世界里是极重要的道理,特别在「救拔」上,可以清楚浮现基督的「爱」。所以,账济灾民刚好是精神实证的一种表现。那么,问题便出在「该给多少」?多数人会提出二个疑问:给少了帮助就小,给多了又岂不是要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透过「中国灾胞救助总会」或「红十字会」等中介机构能不能将捐款顺利送到灾民手中?

我想在这里可以举出「一杯凉水」的比喻(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4-40节),来说明万有的耶稣看待人之互相帮补,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怜悯,而不是斤斤计较一百元比五十元多。固然,建立有效管道使一分一厘的捐助资源都为灾民所用是绝对必要的,但自捐助者的角度来看,这种金钱指标和对中介机构的不信任实在是因为我们太重视透过物质来完成自我的实现,而不晓得我们也都是领受的(哥林多前书四章7节),大专学生并非例外。圣经教导我们,没有「爱」的付出,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仍是无益(哥林多前书十三章3节)。

我们的大专朋友都是天良敞开,慈心善目的,在每次的救灾活动时多半会心悸一下,犹豫几番;只可惜感情丰富,理智不足,行动力薄弱。或许,当我们多经历生命之后,便能对主耶稣的行动更有领会,不再以学生身分为理由,拒绝一切求援活动,而且也不会投完钱,就以为尽了道德的责任,而停留在「心安」的层次上!

(4)
上一篇 2020年8月3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3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