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光阴不虚度,青春不留白

进入四十,感触最深的是死亡的脚步逐渐接近。离世的亲人已由祖父母、伯叔等长辈,逐渐变为同辈的兄姊,以及同年龄层的朋友、同事。

然而,年纪愈大,愈体会到神的拣选及不惧死亡的大恩典;愈感叹世事虚空,也愈庆幸能于年轻力壮的年岁参与教会圣工,而有光阴不虚度、青春不留白的喜悦与安慰。

一、回顾

国小作文,以「我的志愿」为题时,都写着「我希望将来当老师」。国中参加初级班聚会时,教会挑选儿童聚会的教员,虽然我出席率很高,也很希望被选上;但因未受圣灵而没能成为候选人,觉得非常遗憾。

国中时不爱读书,成绩非常差,每次考试英文、理化一定不及格,其他科目也在六十分边缘,差点留级,最后勉强补考毕业。毕业后,则有自知之明,连师专联考报名都省掉了。后来参加台中高工入学考时,成绩比意料的好,考上分数不很高的科班,发榜后高高兴兴的到嘉义参加学生灵恩会。

上了高工之后,没有升学压力,家人也不再督促我唸书,本可放心去玩。但是没想到以前看到书本头就疼,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却想要把书读好;尤其在高二、高三准备考二专之时,又更用功了,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成天与书本为伍。

终于在高工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当时唯一有二年制的工专──台北工专就读。

如今回想当时由不爱读书到非常用功的转变,实在想不出道理来。只能说这是神的祝福,以及拣选我为后来的宗教教育工作做准备。虽然我只在地方教会当教员,学历不是很重要,但更高的学历及更多的生活经验,能使工作的范围更广,尤其要做青年教育组或社青班的教员更是如此。

我常在中级班跟学生说笑,说我曾是一个最不爱读书的学生,知道逃避功课以及被师长、父母追问功课的痛苦。也曾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为准备升学考试,日以继夜,与书为伍;曾在升学压力下度日如年,连睡觉都会惊跳而起。同时也鼓励他们立志终身参与圣工、荣神益人;虽然参与圣工是为追求属灵之事,但在物质上,神也早有预备及赐福;虽然在服事主的当儿,好像是牺牲奉献,然焉知今日所拥有的聪明才智与身分地位,不是神为今日的圣工需要而于早年已为自己做装备。好像我喜欢当教员,神也悦纳,就赐我更高的学历一样。

二、走上教书之路

退伍后,在高工老师的介绍下,进入台中郊区一间私立工业学校教书。

当时在聚会方面,除了安息日下午较常参加外,晚上及其他时间很少聚会,也未参与教会的工作,是一个聚会来,散会就走的信徒。

在教书工作上,胜任愉快;寒暑假以及课余时间也多,常参加登山、郊游等活动,日子过得很愉快。另外,我本性保守,不善求变,安于现状,因此也没有转变工作的打算,自认为将会以教书为终身职业,然而这些都在教书的第二年,与主内姊妹订婚后开始转变;没经过刻意的计划,很自然的离开教职,来到南部一家大企业公司工作,并在这里的教会投入圣工的行列。所以说我在教会的工作,是由婚姻开始的。

三、走上婚姻之路

在今日尚有很多人争论与未信主的人结婚是否有罪的当儿,我很庆幸自己在最后关头顺从父母之命在主内结婚,而且知道这是神所喜悦的。

教书那二年,由喜欢登山而加入登山社,并成为该社的总干事。因常办各种活动而与社内许多青年干部交情很好。对学校的女老师或年龄相近的女孩,本着不宜婚嫁的原则而保持距离,对社里的小女孩则以兄长之情待之,未曾给予防范;但在长时间的相处后,不知不觉与一位专科学校的女孩有了深厚的感情。虽然从小在宗教教育及学生灵恩会中领受道理,立志要在主内结婚,不过等发觉有了感情之后,也无法割舍,只有用自己的方法一一带领她来信主做为补救。

这位女孩有位同学是教会的姊妹,曾听过很多见证,对教会有点了解;也曾参加布道会,不过还是没有接受道理。最后在父母的要求及安排下,本着顺服之心,在主内完成婚姻大事。

如果我能够回到从前,能够从新选择的话,对那段年轻的感情或许还会坚持,但我仍将选择主内结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爱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影响爱情美好与否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价值观不同,很容易使甜蜜的爱情,在婚后的现实生活中变质,成为相识的陌生人。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一节说得很贴切,「我做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年纪愈大,愈觉得这句话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但是钱财、事业、身分、地位,也包括爱情在内。

如今我会说:感谢主,我没把永远的生命拿来在爱情的事上做赌注。

四、走上事奉之路

订婚不久,在一次没课的闲暇中,随手翻阅报纸。从未刻意翻看求职栏,这次却看到一家公司大量求才的广告。本着玩玩的心情去考看看,第一志愿也填在中部,却没想到顺利考上,被分发到南部,而且真的去报到。

由台中到这里,真似有主带领一般;首至南台湾的第一大都市报到后,大部分的同事不是当地人,就是在市内居住,我却单身一人来到郊区的小镇找房子;没看广告,只见一群人在门口闲聊,问他们有房子出租吗?就住进了这一家,并且在住进几天后,豁然发现隔栋房子就是教会的祈祷所;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这样开始逐渐对聚会发起热心。

结婚后,内人也搬过来。适逢本地成立教会,由她担任儿童聚会教员,并指导孩子司琴。我也跟着当教员,教孩子领诗,很快的使领诗、司琴及宗教教育走上轨道;而且除了宗教教育工作外,也逐渐参加访问等其他工作。

由于同是教会里长大的,我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再忙碌,我们同去聚会;再缺钱,不会减少什一奉献;孩子病了,可以一齐祷告;孩子功课忙,也不可减少聚会。假日一齐带教会的青少年去郊游,我们的家也成为主内青年喜欢来的地方。

如今,虽偶尔还会对生命的意义存疑,也对时光的飞逝有空虚感。但有幸蒙神所用,能于年轻力壮的年代参与教会圣工,而能说「感谢神!光阴不虚度,青春不留白。」

(0)
上一篇 2020年8月3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3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