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能让我们夫妻如此同甘共苦地携手同行,最重要因素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与神的爱在我们中间。
最好看的一张脸,
不是上妆的脸,
是有基督成形
在心里的脸。
是几个月前吧!有一天上菜市场,不知道那天是我穿着老气,还是忘了稍微上妆,还是脸上岁月的痕迹已悄悄地溜上去,有一个阿婆提着一篓菜恳切地呼唤说:「欧桑,买一把好吗?自己种的没下农药。」我止住了脚,是叫我吗?没错!她那双眼是期待地望着我,「欧桑」,我竟开始被人以这个名词冠在我身上了!我笑着一口气买了两把,笑着自己竟已是「欧桑」级了!回到家中照看镜中的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是我已行至四十啦!
一、心理分水岭
四十岁的心情有人说像「咸、酸、甜」五味杂陈,心理上要承上一代纳下一代,义务与责任不可谓不多;在体力上又如分水岭的另一边,有一种往下滑的感觉,然而对我来说,四十年的信仰,主的恩典、慈爱与训诲融于其中,虽然同样要背负一些任务,却没有那分无力与无奈感。
我常庆幸自己活到四十岁仍有两对关爱我们的双亲,常从他们回忆那些陈年老掉牙的往事中,一起缅怀过去,也不时替我们勾起儿时模糊的糗事,诉说那些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的经验;我觉得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在教会中当你多与那些年长的老信徒或长执接触,会发觉到信仰的历程与生活的磨练已让他们完全沉浸在无尽的感恩岁月里,年轻的一代以为他们说的尽是老套,内容不够丰富,程度不够深入。
从前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曾和先生谈起,他告诉我:「其实你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去听,去品味他们所讲的道理,你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思意念是充满对神的忠心与感恩,处理事情也站在圣经的立场,所以有时难免让我们觉得古板、不尽人情,但如果你能退一步以他们的出发点来着想,便会包容而接纳了。」随着年龄渐长,这种体会的心也越深刻,有时更会为自己年轻时的自恃感到羞愧。
曾听到一位诗班成员,因他们所选的诗歌让长执有所非议,竟埋怨说:「真是老古板!」也曾听到有些年轻学员一看到某些长执的课就准备打瞌睡,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在场的话总会以过来人的感受和他们分享,也许一下子他们还无法接受,但身为一个中坚分子,我想这就是责任吧!我和先生常存一种观念,对上一代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纠正他们的习性,新的一代我们却可教导他们如何委屈求全。
二、教育分水岭
行至四十庆幸自己仍保有赤子童心的热诚。我觉得既已步入中年更须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如此对上一代仍能如小孩子般得到他们的喜爱和关心,而下一代也愿意和你打成一片。有这样的观念是从教养孩子及在教会中时常与各年龄层的信徒接触慢慢得到的。
从小我是在父亲所受的日本教育模式下成长,加上因时代背景使然,三十五岁以前对孩子的要求、对教会青年同工的所作所为也是以这种模式去教导、要求。但是就在女儿渐步入青少年时期后,这模式却越来越行不通,母女间的关系常搞得非常不愉快,我的强压政策让她口服心不服,常气得我痛哭痛骂;我曾为此不断祷告求主改变她,因为她是神的产业呀!
但是,祷告好像改变不大。我开始反省:我只要求神改变她,而我呢?在学校老师说她多才多艺、人缘好,教会小朋友老师也喜爱她,可是为什么回到家却样样得不到父母认同,而我的祷告没有功效,难道我也错了吗?「主啊!如果我错了,求你帮助我!」当我开始懂得这样祷告,非常奇妙地心境渐渐开阔起来,于是知道我不能按自己的理念、作风去塑造我的女儿,我开始和学校老师沟通,接受一些观念,也常和教会中与我有同样忧虑的家长交换意见,更去请教那些熬过这段艰苦日子的父母,再加上每次跪下祷告总为了我和孩子间的问题向神祈求。
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感谢主,人若有愿做的心主必成全。有一次在聚会的路上,女儿说:「妈,以前我都不知要和妳谈些什么,现在却觉得好多话都谈不完!」含着泪,除了内心无尽的感谢,不知该如何形容!孩子与我们贴心,整个家便充满了欢笑。
去年女儿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晚餐时刻」,老师给了她九十八分,虽是短短的文词,却已让老师感受到那分温馨!这种情绪带动着我,使我在教会中与青年在一起也不自觉的年轻起来,与儿童在一起也变得更加可爱,尤其我最喜欢幼稚班小朋友,他们让我偶尔也能沉浸在童言童语中。在搬来台中之前的几年,曾有机会和先生任辅大团契辅导员,团契中一个弟兄说,他好像很少看到那么活泼的执事娘。
岂不知看到他们为了参加学校圣诗比赛来我家练唱那种势在必得的精神(果然得到第二名,还将「真耶稣教会」的名字在神父修女前大声的唸出),十几个年轻人和我们一家围挤在一起吃火锅的热闹气氛、对感情世界想知又想懂的发问,二十几年前的我也和他们一样啊!
三、新生活冒险记
四十岁对婚姻的感觉像倒吃甘蔗般越嚼越甜美且无怨无悔。那天先生突然说,我们已进入铜婚啦!我说都快十六周年了。每年四月三日一家人都抱着感恩、喜乐的心去吃一餐或买个蛋糕,照个相留念。从一个孩子、二个孩子,到全家福五个人,有时孩子们也会相约写张卡片送我们,大儿子一年级时还歪歪斜斜写了一张祝贺字条,外加五枝铅笔,到今天那五枝我还舍不得用。
我想能让我们夫妻如此同甘共苦地携手同行,最重要因素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与神的爱在我们中间。十多年前我曾有一股冲动,想把丈夫奉献给神用,周围的人赞成、反对参半,我缺乏勇气,他也怕我们母子无法适应,因为结婚后我一直没有上班,除了他,我们没有额外收入。然而人心筹划己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十年前那种感动我不敢去接受,十年后神要的祂仍呼唤!
前年八月的一个晚上,先生从台中打电话回家,告知他被选入总会圣工行列的消息,他要我先不要马上回答要不要接受,先带着三个孩子祷告,等他北上再商讨。当我跪在神前真是热泪夺诓而出无法自己。主啊!难道真是祢的旨意?回想十多年来物质享受的是丰富,属灵呢?精神呢?
十年里我也因不甘于只当家庭主妇而加入上班行列,结果搞得焦头烂额,收入是增加了,存款却没有增加,孩子们也没有因此更知足、更长进,因为他们要的不是这些。教会的圣工也越接越少,理由是一个「忙」字。我乱了脚步,丈夫所受的影响更大,本来我把家打点妥善,他可以很专心于公司和教会,如今却必须适度地分担家务事,结果我病倒了,他也累倒了,得到的是什么?主啊!若是你的旨意求你能顺利地带领我们重新出发。
就这样,半年中虽内心时有挣扎;两边亲人鼓励、赞同下,公司也清楚地交接后,我们举家南迁。我们都行至四十却要去面临一个新的生活模式,有人觉得冒险,有人以为勇气可嘉,然而最清楚的应是我夫妻二人吧!
我常想,先生娶到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不是一个善于理财的妻子。从小家中虽不算富裕,但在四、五十年代能不愁吃穿,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没吃过什么大苦,但也没有养尊处优,一直到长大也没期待自己嫁个有钱的丈夫,但我也不希望捉襟见肘的日子,亚古珥的祷告也是我常祈求的,结婚以后,先生的工作也一直稳定,收入算是中上。
几年前股市一片如火如荼,教会也好多人玩,甚至一些姊妹一头栽进去,有人劝我玩,有人不相信我不会玩,有人鼓吹我,说我一定是个中好手,也有些太太很会运作钱的流通,跟会、做房地产买卖,甚至还听过一个姊妹说她的会钱是丈夫收入的好几倍,听起来令人动心,但是我不会想去接触任何一种方式,我满足于神所给予我安定、美满的家庭生活。有时先生提到某人或某位同学的才能、收入都不及我们,如今却动产、不动产都因大胆投资而比我们富裕得多,世界冷暖、现实有时难免不平衡,但当我们再转念神的大恩大爱,虽没有大富大贵,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窝,孩子们的童年也都得到最妥善的照顾,夫复何求?
行至四十对我们夫妻、甚至孩子们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相信神要我们来,祂也必携我们的手走,要紧的是,我们忠心的做了祂所托付的吗?我想有这样的信念,即使有一天又要过另一种生活模式,仍会感谢领受。
四、最好看的一张脸
行至四十对自己有些期许。记得刚结婚时身材苗条,个性又活泼,常出了门发现忘了拿东西又折回去拿,也懒得一双鞋都脱下,常脱一只用一脚跳进房间再跳回来,先生笑我像只顽皮豹,有时还故意帮我配上顽皮豹节奏。
生老大时听说要尽量吃,一人吃二人补,结果体重上升了二十几公斤,连起床都要先生助一臂之力,那时他说我像只大象。三个孩子陆续出生,我全心全意要编织一个温暖的家及参与教会各项圣工,他说我像只牛,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只牛,一只会发牛脾气的牛,虽然很快气就消了但这也是缺点。有人说一个四十岁的人必须对自己的脸负责,我能吗?
十年前新埔教会妇女团契聚会,陈恒道长老应邀去勉励,记得他勉励妇女要多方面充实自己,他说:「不要听到有人在谈里根时,还问是什么根啊!」当时觉得很可笑,那有这种事!然而看到今天社会这种信息爆涨、一日千里的现况,走一趟信息展,看到那些初毕业的年轻人坐在计算机前快速的操作,琳琅满目的书刊,国际局势风云际会的变化,四十岁的我不可一味地当一头牛,而要承上一代要传下一代,更须自我充实。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行至四十,我期许自己能追求如圣经所说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在道理的追求上,又如鹿渴慕溪水般。愿主恩、主爱永存我心。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