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儿教组小朋友,在诗颂课时,特别将音量放得突出怪异,任凭老师规劝都不听,请问如何辅导纠正?
一、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遇到这样一位学生时,常令教员哭笑不得,又气又好笑,结果仍是束手无策。但神把小羊交托教员手中,是希望教员能以爱来引导,而非如学校老师一般,动手打骂,使之视老师为可怕的人物。
一但遇到这种情况时,切记:使自己平静,避免因为盛怒而伤害到小羊。多去关心了解,而能发现小朋友的怪异举止是因何形成,再对症下药,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并与班上教员共商良策,一起为此小羊代祷,求神帮助,使教员、学员能如牧羊人与羊群的关系——相护相依。平时宜多涉略儿童心理及教育的书籍,能更了解小孩之行为动机及因应之道。
有此现象发生,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特殊行为动机
1、调皮、爱表现
为引起注意,因而老师的一再规劝,当然就是屡劝屡败,因为正中了他的计,小孩也就愈演愈烈。
2、感到厌倦、无趣
可能是容易无聊的孩子,对于一直雷同的诗颂内容腻了,或者学习能力强,学得快也就厌得快,这时他就伺机作怪了!
(二)、家庭背景
1、父母疏于管教
使小孩对于自己的言行无判断能力,因无人予以适当、及时的管教。
2、父母无法照顾
如离异或工作之故,由祖父母的溺爱带大,小孩易养成为所欲为。
(三)、生理因素
1、精力充沛、过动
因为身体一些因素,使小孩特别爱动、坐不住,为了消耗其过多的精神,就常会发生离谱的情形。
2、缺乏音感、不懂技巧
有的小朋友对于音乐的高低变化感觉迟钝,怎么唱可能都是那些音。或者不了解要如何好好地唱诗,而有突出怪异的声音出现于歌声中。
二、对此类行为的处理
(一)、针对特殊行为动机者
1、对爱表现、为引起老师注意的小朋友:必须先暂时忽略其怪异举止,改用学员本身好的、正面的行为去引导他。
例如:“XX小朋友,唱诗唱得好响亮喔!请大家跟他一样大声地唱诗。”等。先引发他的荣誉心,在身为众人表率之际,他定会注意自己的表现,自然而然地不再作怪。让他知道好行为是怎样,从而慢慢修正、改善。
2、对诗颂感到厌倦、无趣的
面对此情况,教员们先要多费心力,一起规划更多有趣的教学法,增加丰富感、活泼性,寓教于乐中。或者是提高难度,使小朋友疲于应付,即无法去调皮了。下面一些方法可试试看,但必须视班上的情况。
一边唱诗,一边变化各种拍子的打法,如此就够他们忙的了!
轮唱或诗歌接唱。将班员分为几部分,由老师指定到的那一部分唱,而后轮流唱完一首诗歌,如此可提高其注意力。
克难乐队之使用,如班上已有乐器者,或可参杂着用。找首熟悉的曲子演练一番,不失为一法子。但秩序不易控制,教员宜先想好各种可能状况以免手忙脚乱。
(二)、有关家庭背景差异者
1、因家长疏于管教而引起:
委婉地与家长商讨方法,以纠正其行为。同时可让领会者多强调正当的管教方法。
2、对于父母无法照顾的:
以下为某幼年班小朋友的实例(小乖为名代称之),仅供参考。
小乖上课时喜欢捣蛋、欺负旁人,不高兴就不上课,唱诗也随便乱唱。老师觉得奇怪,经了解方知,他自小由祖父母的溺爱长大(因父母离异),因而为所欲为。
全体老师采用了二个步骤:
一起为小乖代祷。
上课时让他当小老师,指挥或者帮忙拿教具、图片等。
如此激发其参与感及向上的心(因为他的好行为得到肯定),从此小乖就真的乖巧起来。
(三)、因生理因素引起者
1、对精力充沛、过动的
教员如发现某位小朋友特别不同于一般的小朋友,活泼、好动,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差,这也许是(过动儿)的倾向,可告知父母,前往各大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等相关单位去检查、治疗。
2、缺乏音感,不懂技巧的:
老师不宜以言语或眼光伤害他,造成他对唱诗的恐惧。
两个方法:
请大家用“哈密”(合嘴哼唱),并仔细听旁边的声音。可能他会收敛些,将音量放小,会后老师可予特别指导,让他慢慢进步。
如果情况不佳,可请他专门为小朋友们打拍子,或吹奏乐器、敲响板、三角铁等伴奏(如有一两位同他做,效果会更好),一方面不影响练诗,一方面又可加强其他方面的音乐才能。
有时,小朋友的一些举止有如反应器一般,可反应老师的上课情况。因而在遇到问题时,宜先反求自己,检讨自己的教学方式、态度恰当与否。如果小朋友已张大小口尽心努力地唱了,就不要在意是否唱得好。因为神看人的内心,口唱心和赞美神,老师就当给予鼓励。愿神赐教员们爱心、智慧,将方法用爱适切地用在各个小朋友身上,让他们喜欢上课,乐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