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小朋友不进教室怎么办?

案例:幼稚班的小朋友到教会来,但不喜欢进教室,需老师三催四请才肯进去,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

一、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第一次接触幼稚班,有些小朋友便快快乐乐的站在大门口,向妈咪道再见,有的却对新环境大感不适,或哭哭啼啼,或噘着小嘴,令老师极其为难。同是面对新环境,为何小朋友的反应如此截然不同?我们从下列几方面来探讨孩子拒绝上课的问题所在:

(一)先天“气质”特征使然

每个人除了高矮胖瘦、智力的差异外,“气质”是另一项与生俱来的个别差异。例如雅各天性就和他的孪生兄弟以扫大异其趣;再以初生婴孩为例,有的肚子饿了便号啕大哭;有的却只是低声的啜泣……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人一生就对内在或外在的环境刺激有其独特的反应方式。孩子拒绝上课,部分可能是先天气质特征使然。

1.趋避性方面倾向于“退缩”

对新的人或物,新的情况或食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或是“接受”或是“退缩”的态度,称做趋避性。但是,一个小孩对人或对物的或趋或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可能是任何新的人、物,他都马上接受,也可能他什么都退避;也可能他比较避人却趋物。孩子不肯进教室,可能是其先天气质,对首次碰到的新环境感到退缩所致。因此,教员毋需自责失望,认为自己未尽职责或误以为孩子故意挑剔惹麻烦。

2.适应能力较弱

对新的人、新环境,适应能力皆因人而异。对适应能力较弱或较缓慢的孩子而言,添加副食品、天气改变、搬家换了新环境、头一回上幼稚园、来了位新老师……等,都会对他们造成不小的困扰。不过,很难适应并不是说“不能”适应,而是说他们适应得极端缓慢;别人三天,他们可能需要三个月,速度虽慢,却总是适应的。

3.坚持度大

坚持度是指一个小孩正在做,或者正想做某件事,却遭到外来的阻碍时,小孩克服阻碍而持续下去的程度。坚持度大的孩子不容易被哄骗,他要法国娃娃,你很难哄得他换美国娃娃。他不想进教室上课,你也很难说动他改变主意。他抗拒的方式或大哭大闹,或闷不吭声嘟着嘴,不过,他虽坚持度大,不易妥协,但一旦妥协了,他们会像以前坚持旧事物那样坚持新事物。换句话说,只要他能习惯你希望他养成的习惯,他会适应得很好。

(二)后天环境因素使然

1、对新环境感到生疏

教会里,教员的心力诚属有限,无法对每个孩子都尽到周全的照顾,而孩子初到陌生的环境,尚未与同伴建立情谊,未对教员产生信赖感,不安、恐惧、被冷落的感觉,可能导致孩子不喜欢参与那个新环境。

2、父母过多的呵护

在家里,父母过度的宠爱,往往减少了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如此一来,孩子会变得较为自我,过度依赖,较难适应群体生活。

3、某部分课程孩子不感兴趣,因此,不愿进去上课。

二、对此类行为的处理

教员遇此情况,首先必须和父母做充分的沟通,掌握孩子不愿上课的原因,并协商对策,采取“一致的态度和做法”,解决问题。以下介绍的方法,仅供参考,运用之巧妙,仍需教员会同父母就孩子的个别差异,做因应调查。

1、坦然接受孩子的气质表现

若孩子是因为先天气质因素使然,对新环境感到畏缩,在了解孩子的气质后,应坦然接受孩子气质的表现;如前所述,气质是天生的,对孩子不合作的表现,不要误以为他们故意捣蛋。别的小孩三次就能适应,眼前这个孩子也许要三十次,教员同父母,必须耐心等,给予孩子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2、纠正

一旦小孩出现依赖行为,父母要立刻以和蔼,针对事实的态度纠正他,并鼓励小孩,使他有“我能”的感觉,提醒他有表现成熟行为的能力。若孩子一味的大哭大闹,教员同父母可来个表面的相应不理,让孩子认识到哭闹不是法宝,不能争取到大人的同情票。一旦他停止哭泣,我们就很快地若无其事的接近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其目的在让孩子体会、了解;我们要他适应的事情,只要决定了,就会贯彻到底,决不因他的抗议而半途而废,但我们仍是爱他的,周到而温暖的注意着他。

3、契约与奖励

教员及父母可和孩子共同约法三章,订立一项契约(如:今天若能自己乖乖的进教室上课超过十分钟,可得一张贴纸)。一旦孩子达到这个标准,立即给予奖励。在训练初期,行为的成立尚未定型,不妨定较低标准,而且需要藉每次奖励以诱导此一行为。到了训练中、后期,标准可逐渐提高,奖励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只要间歇性的奖励,就可以维持此一行为的表现。必须注意的是,强而有力的奖励物,必须针对孩子个人条件而定,投其所好,方是有效。且每次均要用社会性的奖励(如赞美、微笑……等),然后逐渐撤去物质性的奖励而仅保留社会性的奖励。

4、循序渐进的方法

有些孩子天生极其敏感,敏感到不能接受一些些微许的改变,对这类型的孩子,即使奉行有人成功的法则,可能仍行不通。这时教员和父母就必须费点心神,用点技巧了,惟双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

第一星期:妈妈带着孩子上教会,不经意的经过幼稚班,妈妈停下步子,告诉小孩:“这是幼稚班”,这时气氛很和谐,妈妈的语气又轻描淡写,没有说出任何关于孩子将来这儿的话,小孩没有发脾气。

第二星期:又经过幼稚班,妈妈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们进去看看吧?”

第三星期:妈妈和这里一名提早到的教员打声招呼,闲聊几句。甚至同孩子玩了一会儿玩具。

第四星期:有几个小朋友已提早到班上,妈妈带孩子跟小朋友玩。

第五星期:这时候,你可以没有多少困难的,将孩子送到幼稚班了!

5.逐减依赖法

和前面循序渐进的理念颇类似,只是作法上稍有不同。孩子若相当依附母亲(或兄姐,或某位教员……)不妨暂时允许孩子依赖的那个人陪同他坐在一起上课,第一回陪他上完全部课程,第二回陪他上两堂,第三回陪他上一堂……,直到孩子不需人做伴为止。下了课,父母和教员最好能够花一点时间,分享孩子今天的上课心得,对他的感觉表尊重、感兴趣,将有助于他更乐意参与班上活动。

6.教员利用机会和孩子建立感情

家庭聚会、或在教会碰到孩子时,我们可以把握机会去和他闲聊几句,关怀是极具“魅力”和“扩散力”的,因着对某位教员的喜爱,孩子会连带对其他教员、课程,甚至新环境产生好感的。关怀,若能提早在孩子未升班之前来做,效果会更好。

7.教学活泼生动化

让孩子感觉到上教会,听圣经故事,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而非痛苦无聊的差事。

上面所谈到的方法和技巧,并非绝对的,或者单独使用,或者融合使用,或者搭配其他未能论及的方法来用,要紧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能因着孩子的差异,施以恰当的协助和训练。运用之巧妙,因人而异。末了,再提醒教员们一个极重要,但却常为我们忽略的方法——代祷。祷告是神赏赐给我们剷除困难的利器,更是一切奇迹的源头,恩典的开始,莫要让手边的这把利器钝了,锈了。好好重视、善用这把利器,它的威力远超乎我们所能想像的。

在百只羊,走丢了的那只,可能是最捣蛋,最不合作,令牧人伤透脑筋的“问题羊”,但牧人爱他,历尽艰辛找寻他。找着了,牧人为那只迷羊的欢喜,远胜在羊圈里的九十九只……喂养主羊的“小牧人”,如果你也遇着了那么一只“不合作的小羊”,帮助他、引领他,你将为此大大的雀跃欢欣,这是主——那慈爱的牧者所说的。

(0)
上一篇 2020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