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学员与未信主的人恋爱怎么办?

案例:青教组学员和未信主的异性朋友交往,谈恋爱,甚至疏乎了信仰,请问教员应如何予以辅导?

壹、对此类行为应有的观念

面对这样的问题,身为教员的你是不是会想把这个情窦初开的孩子找来谈谈,告诉他(她)交往未信主的异性朋友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是不是也会想尽各种方法试图挽回他的心?还是感觉到束手无策?该说的都说尽了却也莫可奈何?其实,这些反应无非是担心孩子越陷越深,更怕他吃亏上当或因而丧失灵命。但是,恋爱使人盲目,初尝甜果的孩子更不容易听劝(说不定还会认为你大惊小怪,反应过度呢!)这个时候的你可能需要改变一下方式,利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来达到劝导的效果与目的。首先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教员本身应当对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有所认知:

一、了解主内青少年和未信主之异性交往的真正原因

1、只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有些时候,孩子觉得他们在一起志趣相投且谈得来,一起做起事来也默契十足,偶尔拉拉小手表示相互的喜欢,并没有成熟男女恋爱的意念或行为,甚至只是错把“喜欢”当成“恋爱”。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好朋友”的成分强过“情人”的成分居多。

2、遭遇挫折却没有得到同灵适当的关怀

有时候由于面子问题,有时候由于“在教会”不敢随便透露自己的软弱或挫折,很多主内青少年觉得自己的问题找外邦朋友谈比较轻松自在。此时若主内同灵没有主动伸出援手,而又刚好有外邦异性适时出现分担了他们的愁苦烦忧,那么他们就难免要“堕入情网”了。

3、虚荣心作祟

不管是电视媒体的耳濡目染,或是时下家庭、社会、学校怪异现象的影响,这一代的青年似乎提早感受到“心灵的孤独”;也因此,青少年学生谈恋爱在国、高中已非鲜事。相对而言,“没有男女朋友”这件事可能让青少年觉得是件很逊的事情,也可能让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表示自己长得不怎么样所以没人要。在这种青少年文化的影响下,加上不敢在主内交往,他们只好往外发展了。

4、其他因素

其它像好奇心理、与同班同灵相处不融洽、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种种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出走”寻求外援,当然也有些青少年只是觉得交交朋友也无妨,只要不越轨就行了……关于这些就要视个案而定了。

总之,促使主内青少年交男女朋友的原因绝不单单只是青少年当事人个人因素,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还有当时的情境都是不容忽视的力量,教员需要细心去体察这些可能的原因以便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提供必要的援助与辅导。

二、了解孩子与大人观念的差异

父母亲或教员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观念及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异性交往问题往往造成亲子或师生间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大人的眼光中认为谈恋爱会妨碍功课、影响信仰,他们不信任孩子的行为能力,担心孩子有越轨的行为,否定孩子的眼光等;特别是在主内,由于过去许多嫁娶未信主而信仰跌倒的先例,许多的父母或教员更是以此告诫孩子,造成“外邦不可靠”的印象。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们可不一定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他们的朋友不象有些主内同灵那么严肃不自在、那么不懂风趣;相反的,有些孩子觉得交这些异性朋友不仅可以增广见闻增加生活乐趣,有时他们还能彼此督促功课相互勉励;有些孩子更觉得自己能掌握交异性朋友的分寸,而且还自认为交到的朋友有数不完的优点,并不比主内的差,大不了就是以后带他(她)来信主就得了。如果大人和孩子各方各执一词不尊重双方的看法,那么,冲突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反之,若父母或教员能了解孩子心里所想的,设法用一种同理心而非正面否定的方式,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意见,分析道理,则可能较容易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结论而又不致破坏彼此的关系。

三、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生理方面的成熟是青少年期主要的特征,而性别角色的认同则是此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使身心顺利发展,青少年必须从各种行为活动中来认识自己的角色。异性交往即是一种有助自我发展的正当学习途径,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也能促进青少年对自己的人格及需求等有所自我了解,并且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成熟感,证明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此外,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能让青少年学习如何选择朋友、认识异性……,这些都是两性交往正面的效果,也是青少年在成长与人格发展过程中极自然的需求。

四、了解教会文化的背景因素

虽然成长中的青少年男女正处于对异性相当好奇的阶段,在身心发展上也有认识异性、追求自我肯定的需求,但是由于教会对异性交往的问题,为慎重起见,一直采取保守的态度,也就是对主内异性私下交往向来主张“尽量避免”,而对与未信主之异性的来往则更是不可;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主内异性不可私下交往,许多同灵看到一对较亲近弟兄姐妹仍不免抱以有色眼光。这使我们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在一个中级班下课后,弟兄一堆,姐妹一堆各自聊天互不交流,有的甚至互不认识不相往来,因为大家都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这样一个两性因尴尬而不敢坦然面对、自然相处的情况下,虽不是主内青少年和未信主之异性交往谈恋爱的原因,却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因为实际上,经过本小组访谈的结果;的确有很多主内的青少年都觉得跟外邦的朋友比较谈得来也比较知心,甚至他们已经习惯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外邦朋友,并且征询他们的意见,这些对主内来说并不是好现象。

贰、对此行为的处理

青教组教员面对这类发生在自己班上的案例,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予他们一些特别的辅导与协助,只不过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兼具爱心、耐心与技巧,特别是在技巧上更占极具关键的地位,一旦你的方法不当因而造成孩子的压力,使他失去对你的信任,或者让孩子感觉你是处在与他对立的立场,那么辅导就算失败了。也难怪现代的辅导文献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爱心不一定能结出爱的果实。”相反的,策略性的沟通技巧、合宜的态度、适时的安慰及协助,都可能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化解一些可能的冲突与危机。文中将配合实例说明以供教员们参考:

一、当他的朋友、倾听他的感受及需要

要帮助青少年度过这段青春期,使他们健健康康地成长,首先有赖教员本身对他们的了解,其次是随着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给予适当的援助。主内青少年对自己这样的行为也不是全然没有“罪恶感”,只是另一方面他也无法漠视自己的需要,于是他常用一些半妥协似的论点来安慰自己,减少罪恶感,例如,他会跟你保证一定把对方带来信主;有的孩子则绝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把握分寸而不致动摇等等,虽然如此,他内心那份“犯错的恐惧感”还是存在的,而且不安的心可能已经扰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甚至使他感到彷徨无助。这个时候的你,不妨先以朋友的立场来面对他、听他倾诉,但避免做道理辩明式的评断或责难,让他觉得你真的能体会他的感受而且真的愿意分担他的忧虑;有时候,你甚至可以鼓励他将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说出来,这样做不仅是在帮助你自己更确切的了解他,同时也在帮助这个孩子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从中发掘自己的问题所在。

至于一些即使极需要别人的了解却又不愿意表达的孩子,教员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示你们的关怀和了解。有时候也可以利用课堂上和“大家”谈谈这类的话题,只要不针对他个人,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观点,多少对他有点帮助。

除了“倾听”之外,教员在处理这类案例时格外要注意学员“隐私权”的问题,除非必要,否则应尽量为他保密。不然,哪一天当他发觉周遭有人知道这件事或知道得更深入的话,他可能会因此受莫大的心灵创伤,甚至不再相信别人而逐渐封闭了自己。取得相互的“信任感”是维持你们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也唯有此,往后的辅导工作才能收到真正的果效。

【辅导案例一】

有位初级班的学员在国二升国三时由A段班被学校降入B段班,家人因此将她送入补习班补习,结果情况没有改善,反而让她开始交男朋友,注重打扮;到教会来也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完全失去了过去纯真的模样。本来大家都不大敢说她,可是她的行为似乎越来越变本加厉;后来有位教员在聚会结束后,私下找她来诚恳地与她谈开,才发觉他们差点失去了一位优秀又有才干的小羊。

这位教员先将自己以前对这位学员的印象告诉她,然后说出对她现在的感觉;这时,这位学员已经泪流满面,同时将自己内心所积压的不满、忿怒、怀疑都发泄出来,她以为自己学业退步了,父母亲生她的气,教会同灵也对她另眼相待,甚至她觉得连教员都不再疼她了,于是她开始对信仰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神的存在。她还说,她的男朋友却能让她在各方面都没有压力,活得自在。说完这席话,这位学员原本以为这位教员一定会对她的想法大吃一惊或者训她一顿,结果恰恰相反,这位教员只是点点头,然后告诉她:“其实,你所说的,所想的,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走过的。”这句话已经使他们师生间彼此产生了共鸣,接下来他们越谈越深入,最后这位学员也逐渐破涕为笑,从前的她又慢慢恢复了……

二、提供必要的协助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对异性相当好奇的阶段,然而由于老师或家长的禁止,他们往往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自行摸索异性相处之道。与其让他们如此,我们不妨主动提供一些必要的资讯或知识及协助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两性交往观念,在这方面教员可提供的协助有三方面:

1.两性之间的知识之获取

例如两性在身体与心理方面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亦有不同,特别是在对“性”与“爱”的认知上,男生就比较偏重肉体感观上的需求,这和女生那种单纯的爱情观是截然不同的。有许多情窦初开的少女就是在这种知识上欠缺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地丧失了宝贵的贞操。因此,教员必要灌输青春期的青少年一些正确的“性常识”,除了在共习课安排这类性教育课程外,也可以建议学员参考一些书籍,例如新近由天下杂志出版的“长大的感觉,真好”就以极浅而易懂的方式教育青少年认识自己的身体及性生理;而校园书房出版的“两性之间”除了谈两性的性生理与心理之外,也着重两性交往之道。坊间还有许多这类的书刊对这类平日人们不好意思提出但却是基本的问题有一番探讨,教员可以慎选几本作为青少年学员的参考。

2、圣经上的教训之提醒

圣经上对主内与外邦异性交往的后果有多处语重心长的见解,甚至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信和不信的原不相配”。处于身心尚未成熟阶段的青少年本来就需要去学习并知道如何面对各种试探,并常常警惕自己了解试探所可能造成的后果,而家长和教员在这方面也负有提醒和教导的责任,在他们正盲目彷徨的时候,适时地提出一些经节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关于这类经节可以包括:林后六14-16、贴前四3-7、雅四7、林前十13、彼前五8-9等。

3、引导对方信主之协助

有些青少年明白“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的道理,所以有心要带领对方归入主名,甚至已经将对方带来教会聚会;这时,教员可以借机安排几位同灵一起负责访谈接洽,同时提醒主内当事人带领之道。最好避免由主内这位当事人做这件带领的工作,以免日后误导其他同灵以为这样“偷渡”方式也行得通,也避免如何这位慕道的对方有不正确的信仰观念及动机。

【辅导案例二】

有位弟兄在郊游是看上了一位女同学,于是他把她带到教会,有较年长的教员介绍了另一位信心较好的姐妹接待她、带领她,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后,这位弟兄和带领的姐妹从旁观察这位同学不是为他而来信主,是真正在追求信仰。及长,论及婚嫁时,他母亲出面娶回这位女同学,如今他们依然热心圣工。

【辅导案例三】

有位姐妹带了一位对信仰似有兴趣的男友到教会,教员也安排了主内弟兄来带领他,后来他也受洗了,可是,这位姐妹由实际接触中,发现这位男友并非她结婚的理想对象,于是与他保持距离,结果,这位因她而受洗的男孩子却因得不到最初想得到的,而对信仰渐渐失去了兴趣……

可见,这种“偷渡”的方式结果不一定理想,最好还是提醒孩子自己未来的路还很宽广,何必这度快就将自己局限在毫无选择的余地里呢?

三、研判是否该与其家长联系

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向我们倾吐心声,这可能表示他已经遇到彷徨或折挫了,这时的他“是不是只想让你知道并与他引起共鸣,扶助他解决他的困惑?”“还是他想透过你和家里的父母沟通他的想法呢?”关于这点,教员本身在处理上要格外的注意,如果他本来希望这是件只同于你和他之间的秘密,结果却发现才没几天,他的父母竟也知道了,那么对这位孩子的带领可能会蒙生变量,甚至失败。当然,在青少年信仰、生活及行为的带领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教员有需要对学员的家庭背景有某程度暸解的原因,除非你可以确定学生家长已经知道这件事,而且也愿意与你全力配合,除非你确定不知情的家长在接获这件消息之后,不会用无理的方式责打孩子,也除非学员当事人愿意藉由你和他的家长沟通,否则最好另谋策略以免滋生误会。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学员、教员、家长三者连成一线,教员处于居中协助的地位。

四、让他对自己也对神负责

有人说“信主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当然是指有道理持守在心里的孩子而言啰!父母的企盼、师长的期许,孩子不见得愿意接受!但是,神的命令,关乎自己的自命,这就非同小可了。父母或教员应当将孩子引导到神的面前,让他们对自己负责也对主耶稣负责.这也许比“苦口婆心”来得有用,毕竟,信仰是属于个人亲身去体验才会历久弥新。当然,教员本身在带领的过程中也要凭爱心多代祷,求主赐给他属灵的智能与能力可以明辨是非、规避试探。

资讯社会的发达,媒体的充斥,主内青少年接收外界信息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无形中许多广为流传的观念,无论对错,都正以无孔不入的速度影响着他们,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许多世俗的观念早已着实地输入孩子的脑袋中,并发生了“洗脑式”的效果,“开放的两性交往观念”正是其中之一。无论如何,青少年的带领已不是只有单纯的以圣经教训就能应付、就能使他们接受。

教员本身的知讥及涵养,还有引导的技巧、智能都形成青少年愿不愿意信服的客观条件,尤其是现今的青少年求知欲强,自然对教员的标准也相形提高,要他主动向你寻求援助,除了本身与你的熟悉程度外,也要他相信你真能提供他最需要的帮助才行。此外,青少年正处于对异性好奇的阶段,但碍于前述教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主内青少年男女虽同处一班上课,真正相处得自然融洽的情况不多——因为既尴尬又怕遭误会。因此,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交往观念,使他们在与异性接触来往中获益,进而在相互关怀中建立自已,却也是教员长期应努力的目标。

在此,我们除了呼吁教员多充实外在知识、学习沟通技巧外,更主张正视青少年的需要,建立主内青少年与主内异性自然交通来往的教育环境。求主赐我们全备的智能、爱心及耐心,以带领群羊健康地成长,度过青春期的种种考验!

(0)
上一篇 2020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