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青教组学员上课没有反应,学习情绪低落,请问教员应从何着手,以提升他们对课程之参与感。
青少年是国家社会之中坚,更是教会之中坚,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代的青年是很特殊的一代,他们不曾体会社会之艰辛,没有忧患意识,没有遭受物质匮乏,这么好的物质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是理所当然。他们的信仰许多是源于上一代,对于一个没有遭受过大风大浪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似乎也较难体会神的恩典,对神依靠的心也是被动的,受外面声色、环境之诱惑、感官之刺激,到教会聚会似乎有点勉强,再加上其他因素,致听道乏味,学习情绪低落是必然的。然身为一个教员,也不能因此就归咎于他们不是,而置之不顾,社会在变,价值在变,然不变的是这些青少年都是神的产业,他们的信仰也是我们的责任,以下提出几点供参考:
一、检讨教学方式
目前知识媒体发达,一般教学方法过于生动活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孩子的胃口,而青教组之课程又较为难深,有些教员对教材都不甚懂,更别论教学,因此上课总是“照章宣科”,一厢情愿的填鸭根本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没打瞌睡已经很好,更不要要求他们参与了。因此身为青教组之教员,除应多费心于课程准备上,多找些参考资料,以求课程之融会贯通外,教学方式也应有改变,可试用各种教学法如发表法、问答法、讨论法,使学生乐于参与,而不只限于单方面之传授,使教学生动,增进学习效果。
二、安排教会年长、对圣经有专门研究者讲课
初中级班讲员的安排需较费心,请教会长执支援课程的讲授,不但对课程内容有较精辟之禅释,青教组学员对长者之讲课也较能专心听讲。如有必要,亦可请邻近教会支援讲员。
三、教学与实际配合
教条式之课程,学生觉得无聊、乏味,教员可准备与教材有关之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将经训实践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乐于亲近神,远比圣经知识之灌输来的重要。
四、不变的爱心、祷告、交手并建立亲和力
青少年是一生中较不稳定的时期,心理较难捉摸,他们常满有朝气与活力,同时也是意志薄弱易于灰心沮丧。上课没有反应,学习情绪低落,并不一定代表老师讲课内容不好,口才不好,而是心理上有某种心结。因为目前之青少年,虽然物质不缺,但因没有正确引导,对于前途有点茫茫然。“世俗的注重”比从前更强而有力的包围今日的青年,有时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已经忘了神的环境中,使他们无所适从。然而青少年有无限的可塑性,培育他们可以称为我们的第一号投资,如果我们因为了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他们,其后果实不可想象。挑起青少年的兴趣,不是仅卖弄一些小聪明,乃是用更基本的办法,要掌握他们真正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要求和阻碍,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平常建立亲和力,师生彼此有默契、感情。学生对老师有信心,上课情绪自然也较佳。只要青少年能到神的面前,神的话对于易受感动的会发生深远的影响,能改变他们的心性和命运,虽然偶而情绪低落,上课无反应,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不断为他们祷告,神会开启他们的心扉。
青少年时代的信仰关系着一生信仰的成败,主内青年虽然从小受道理的熏陶,但外面声色环境的诱惑,难免受波及,却勿一味的苛责。他们希望多受尊重、关爱;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将青年的眼目转向神。身为一个青教组的教员更应时时充实自己,给予学员适时的帮助及需要,则自能激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及依靠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