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教室秩序问题举隅

例1:班上的小平又在大家聚精会神上课的当头,一声长叹!唉,之后,用手托着腮帮子,很懒散地斜靠在墙边,顿时整个严肃的气氛被破坏了。小平类似的捣乱行为,不只一次地出现。此时正在上课的老师,正是该班导师,一向最了解她喜欢无病呻吟,以博取同学们对她的注意,因此也十分泰然地继续上课,看了她一眼之后,顺手拿起板擦擦拭去黑板上的字,小平只好端正坐姿,提起笔来赶紧抄下黑板上的笔记。

例2:小雄在班上的能力一直平庸不出色,却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举手发问一些言不及义的问题,打断老师的课程,同学们都嫌恶他而被取个“爱现公”的绰号。该班导师经过一番观察与悟谈铺导之后,发现小雄确有相当强的表现欲,目的想博取同学们对他能力的肯定,于是在上课时,老师便利用机会请小雄发表感想,或在课堂上以他的反应情况而给予适当的表达机会,一学期下来,发现小雄的捣乱次数逐渐减少,同时也改善了他的人际关系。

由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深省到:老师上课时最大的回馈即是学生们听课/学习时的反应与态度,若正当在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们的眼睛也专心注视着老师,将会使老师获得精神激动而越教越精彩;相反地,若台下有一两个学生捣乱,破坏教室秩序及上课气氛的话,

常令老师讲学兴致大打折扣,并且相当伤脑筋。

现代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重视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接触到困扰的学生问题,教师每每费心思与时间去观察/铺导,期便学生有所悟而自爱,以前打骂式的教育已渐被淘汰,若老师面临一个喜欢在上课中捣乱的学生,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喜欢破坏团体纪律通常有其潜在原因,老师若缺乏经验或观察的话,有时候不紧铺导无方,反倒增强他的捣乱行为。一般说来,这种问题的学生较偏向于哗众取宠的性格,喜欢借奇异的动作或声音引起同学们或老师对他的注意。当他的怪异动作引起同学或老师顿时的注意而阻断上课的进行;即使他大有成就感的喜悦。如例1中的小平即是此种心理,另一种情形则是这种问题行为的学生,可能缺乏安全感与成就感或潜意识中有自卑感,欲借着奇异的动作或夸大的言辞等来获取别人对他价值的肯定。

若老师面临的学生心理属第一种情况,当他故意破坏秩序时,在不严重影响上课气氛之下,老师可以继续上课,表现出不重视他的行为的态度,别的同学也因为课程的继续进行而不理会他,待下课后再个别约谈,辅导即可。在引不起别人对他的注意之后,他便很自然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因为若老师暂停上课,全班的焦点集中在他身上,无意中他被重视的心理,往往增进了他恶作剧的行为而无法制止其行为的再发生。

如果学生好表现的行为,潜藏的动机是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如例二中的小雄,老师可先尊心,因他极需要自信心的重建。亦可采取小雄老师的处理方法,利用机会让该声表现,慢慢地建立其信心及使其获得班上同学的认可。当有好的表现时并给予赞美与鼓励,如此不仅可帮助他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也可促进教室气氛的和谐。

在进行宗教教育时难免也有老师抱怨对上课捣乱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于此可建议老师不妨试行上述方法进行辅导,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及个别差异因素,进行辅导的同时可与家长做密切的沟通,请家长也与你一起合作共同督导子女上课的态度,双方面的辅导可使效果更理想。除此之外,老师的耐心与对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耐心辅导加以时日,必可使学生的问题行为辅正过来。

(0)
上一篇 2020年9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