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愿他的年日短少!
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愿他的儿女为孤儿,
他的妻子为寡妇!(诗一○九8、9)
甲:这段是大卫遭遇患难的时候写的诗,之所以充满悲愤,也可以知道当时大卫的灵性状况一定很差,他满脑子只有仇恨与报复,希望他的敌人短命、失业、绝后,所以这一段是一种负面教材,提醒我们,遭遇患难时,应该要保持宽容与坚强的心志,而不要像大卫一样发出咒诅。
乙:《诗篇》一○九篇表面上讲的是大卫请求神申冤,但是真正的涵义是讲末世的情况,因此可以说这段是所有遭受迫害的圣徒,对神发出的不平之鸣,并且请求神施行审判,让公义得到申张。
丙:《使徒行传》一章20节曾引用第8节来说明犹大的结局,因此整首诗是针对犹大所发的咒诅,所以每一节都有犹大的影子,比如第4节可以看到耶稣替犹大祈祷,可是犹大却以恶报善,出卖耶稣,8、9节所说的如年日短少(犹大短命)、别人得其职分(犹大的使徒职分后来给了别人)、儿女为孤儿妻子为寡妇(我们虽不知犹大有无娶妻生子,若有,他死后当然符合这情形),这都看出犹大的影子,因此这首可以说是预言诗。
一、经文解说
短短两节四句经文,可是甲、乙、丙三人的解读方向却完全不同,甲认为愤怒、咒诅是负面的,所以这是大卫灵性低落时的错误示范,收录在《诗篇》里面的目的是要提醒我们不要效法。乙认为这首诗乃谈论末世情景,那时,受迫害的圣徒求神申冤。丙则认为这是「预言诗」,预言犹大出卖耶稣以及所遭受的报应,因此每一节都可以对应出犹大的事迹。以上三人理解上的歧异,并不是文字理解上的不同,而是前提。
甲的前提(虽然没有说出来)是,良好的灵性状况不应包含愤怒与咒诅,所以虽然这段经文这么写,但是不好就是不好,写上去只是要我们警惕;乙的前提是把场景拉到末日,因此出现一幅动人而壮阔的画面,众圣徒在独一真神面前屈膝申冤;至于丙,则是从新约的用法中寻找答案,并且认为只要新约有引用的旧约经文,大体上都有「预言」的意义。所以,他们对于经文文字意义的理解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出于某种理由,他们不愿意接受其直接内容,于是想尽办法把他「合理化」(?),所以,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二、诗歌讲什么?
我们先去回想一个问题:当你碰到一段文字如「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我们怎么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你怎样去理解?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一个以色列人,在异乡的河边,想起故乡,想起真神,突然悲从中来,就放声大哭,并且把琴挂在树上,不想唱歌,因为,一个被流放到外邦的人有什么面目唱耶和华的歌呢?
何等真实的画面,何等真切的情感,我们不需要讨论,河边表示什么,坐下的姿势表示什么,柳树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当然也不必去讨论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是不是律法所允许的(确实有很多人做这样的讨论)……,我们只要顺着作者的情感,体会他的悲苦,就能了解这段话的意思。其他诗歌亦然。
我们再回想阅读《诗篇》的经验,通常,《诗篇》是晓畅易懂的,我们不必埋头思索,一看就能明白。可是,每当静下心来思考,就发现原本清晰的,会变得隐晦,一种难以言喻的困惑,或者是不能言传的奥妙(彷彿透入生命深处),会不断的浮现,比如:
「万民都举目仰望祢;祢随时给他们食物。」(诗一四五15)
这段文字一看就懂,可是静心思考,却觉得这段话的涵义竟如此丰富,以至于无论如何思考都无法穷尽其内涵,彷彿有一服神妙的力量,以极为简单的文句,传达无穷丰富的意境,易言之,《诗篇》彷彿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替我们将原先藏在心里而说不出来的话讲出来。(注3.)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体裁除了文学形式,其内容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带着美感,激发信仰的体悟,并深化属灵的视野。
三、诗歌的特征
简单地说,诗歌有以下特征:
1.旧约诗歌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句(注4.)
提到诗歌,我们总是会想到「韵律」与「对句」,这两种特征在旧约诗歌里面也都可以找到。但是,希伯来诗歌的韵律并不明显(甚至有人干脆就说没有)。至于对句,是运用「用字」与「用字」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相对、相似、印证、类比……等)所得到的效果。其分类及举例请参考注4.所列相关文献。
2.真诚的告白
诗歌讲的,乃是作者把遭遇的种种状况,以及其内心深处的感受,真实地描绘出来,比如耶利米曾咒诅自己的生辰时日(参:耶二十14、15),还有大卫所描述,在罪性中挣扎、想逃避神(参:诗一三九7),也因为作者是如此真实地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而他们的感受却不一定如此平衡,他们可能是在恐惧、震怒、委屈中写下这些诗歌(请阅读《诗篇》八十八篇),也可能是在典礼欢乐敬拜中,或在远行途中,或在沉思静默中,而其表现方式,有的极为奔放,有的极为节制(注5.),但总而言之,他们都用诗歌纪录一种真实的状况。(注6.)
3.神的鉴察
旧约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一切,有神鉴察」。人活在世上,与神相遇,神赐福,神也咒诅,而赐福与咒诅的依据,就是神纯全的律法。并且人的一生都在神手中。所以无论遭遇困苦、患难、福乐、平安,以色列人都会想起神。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诗歌有了新的意境与视野。比如《耶利米哀歌》说:「我回想我的困厄和痛苦,犹如茵蔯和苦胆,我越回想,越觉沮丧,但我必要追念这事,以便获得希望。」(哀三19-21,思高译本),明明越想越沮丧,为何还要继续想?因为有神鉴察,在神的鉴察下,极其沉重的失落,成为奇妙的恩典的途径,所以痛苦追想的尽头,是希望。同样的,一些咒诅诗歌,也是诗人对神倾心吐意,将满心的愤慨化作对敌人深恶痛绝的詈骂(比如开头所列诗句),就像受人欺负的小孩,依偎在父亲怀中说别人怎样怎样不好。
四、如何解释诗歌?
以下从上述特征,引申几个重要的解经原则:
1.掌握基本文字意义
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诗歌可说是最难翻译的部分,因此阅读诗歌可参考一些其他的翻译版本,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文字意义。
2.学习使用「对句」
由于希伯来诗歌的特色就在于以「对句」来增强表意效果,所以学习分析经句,来掌握作者表达的内容,对于理解会有相当的帮助,也可以避免把明明是讲一个东西的经文拆成两半。
3.掌握修辞手法
诗歌里面有许多修辞手法,比如:「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赛五十五12),我们不能说山真的歌唱,或树木真的拍掌,诗歌里面有许多类似的用法,我们必须分辨哪些是运用特殊修辞,哪些没有,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注7)
4.正视经文中的「人性」
读诗歌最大的兴味,就是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最深沉的表现,而所谓的人性,是很难用敬虔与不敬虔、道德与不道德等二分法来截然划分的,简单的说,每个人都有点敬虔,也有点不敬虔,有时是好人,有时是坏人,而诗歌也精确的反应这种特质,比如挂名大卫的诗歌,有时满心颂赞,有时口出咒诅,有时逃避真神,有时深切悔改。而这些在「神鉴察」的背景下,有时虽然会令读者感到难以接受,但是这正是人最佳的写照──一个带着诸般软弱的人「拼命」跟随神。
5.掌握关键词汇
许多诗歌都有关键字,比如《诗篇》一一九篇的关键字是「律法」,掌握这关键字之后,读起来就比较容易,而且,圣经里有许多词汇都有特别的意义,比如「王」、「受膏者」、「仆人」等等,这些词往往把新旧约连在一起,或者是对于了解耶稣事工有一定的意义,所以碰到这些词也要特别留意。
五、咒诅诗歌
那么,我们怎么去解读像《诗篇》一○九篇(另请参阅《诗篇》八十八篇)这样的诗歌呢?这涉及到我们信仰的一些基本态度。简单地说,「不公义」是社会现实,今天的信徒比较没有经历过极端不公义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对于受到这种痛苦的人来说,比如被凌辱的妇女、孩子被绑票杀害的父母、战祸中流离失所的群众、被雇主剥夺欺压的劳工、或是受到社会制度化歧视欺压的原住民及弱势团体,他们心怀满腹冤屈,我们怎能期望他们像我们一样平心静气地向神祈祷?他们除了神无处申冤。(注8.)
咒诅诗也开启我们两方面的视野,第一是对公义的强烈渴望,以至于他希望神亲自出面,为受屈的人申冤,惩罚敌人。第二是对神极度的信赖,作者倾心吐意,向神完全显露自己的愤怒与不平,并确信神站在自己这一方。
所以,对于开头所列经文,我们不必说那是作者灵性低劣的作品(他可能只是「情绪恶劣」),也不必把它当作是末日圣徒的祷告;而直接将它当作作者受到极度的不平,向神发出的呼号,他切望神替他「报仇」,所以他咒诅他的敌人,而这些咒诅的内容,比如短命、别人得其职分、儿孤妻寡,都是作者心中愤怒的表现,作者把这一切陈明在神面前,希望神鉴察。至于这段经文是不是预言犹大,这涉及到我们对「预言」的认知(参阅本专栏〈预言的解释〉),本文采取否定的态度。
结语
末了,我们仍要再强调一次,把「诗歌」列为圣经的特殊文体,就释经学来说,与其说是学习一种技术,毋宁说是建立一种态度,也就是在人生的起伏中,对神不止息的信赖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