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保惠师」就是「圣灵」,希腊文是,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五次,四次在〈约翰福音〉「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和合本》译为保惠师;一次在〈约翰壹书〉「二1」,《和合本》译作「中保」。在〈约翰福音〉中,用来称呼「圣灵」;而在〈约翰壹书〉中,用来称呼「耶稣」。为何在〈约翰福音〉中,特别四次用「保惠师」来称呼「圣灵」?是否「保惠师」有特别的意涵?下列的讨论,以〈约翰福音〉中的保惠师为主。
一、保惠师的意义与由来
1.保惠师的意义
保惠师(Paraclete)一词的希腊文是,是由与所组成的复合字。的意思为「在旁边」,的意思为「请、叫、呼、召」,所以是指「一位被召唤站在旁边的」。这词应如何翻译,至今仍未定论。《和合本》译为保惠师、训慰师;《吕振中译本》译为帮助者、保惠师、代替申求者;有些译本译为安慰者(Comforter)、辩护者(Advocate)、仲裁者。
2.保惠师的由来
在时空之下,在救赎的历史中,真神在肉身显现,成为「人子耶稣」。耶稣是从上头而来,祂的本源是「天上的父」;因此耶稣说:「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约十六28)。「人子耶稣」是父神所差遣(约五36-37;罗八3),为了完成救赎的工作。当祂完成了工作,又要回到差祂来的父那里去;祂去了,就差遣保惠师来,永远与门徒同住。
〈约翰福音〉中记载保惠师的由来有三:
(1)是由耶稣所差遣。保惠师是在耶稣升天后才降下,并由耶稣所差遣(约十六7,十五26)。
(2)是由父所差遣。保惠师也可以透过父来赐给(约十四16)。
(3)是由父子共同差遣。
耶稣告诉门徒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十四23),这里强调「我们」要与他同住,可见保惠师也可以由「父与子」共同差遣,要与门徒同住。所以保惠师与父子间的关系,是可以单独由父差遣,或单独由子差遣,或由父子共同差遣,证明父子是一体的。
二、保惠师对信徒的工作
「保惠师」的正式名称是「圣灵」。但在〈约翰福音〉中,当耶稣强调圣灵的工作是要作耶稣的继承者(约十四16,十六7),要为耶稣作见证时(约十五26),才会使用「保惠师」来形容「圣灵」。以下拟列举四项来说明保惠师对信徒的工作。
1.永远与我们同在
耶稣升天后将离开门徒,为避免门徒认为他们将成为被遗弃的孤儿,因此耶稣要求父赐给一位保惠师,祂要永远与门徒同在。这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看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但门徒却认识祂,因祂常与门徒同在,也要在门徒里面(约十四16-17)。耶稣说: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祂来(约十六7)。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2-3)。所以信徒活在世上时,不但有保惠师永远与信徒同住;将来信徒离世后,在天国中也将与耶稣永远同住。
2.引导我们明白真理
神是灵,神的话也是属灵的(约六63)。若没有圣灵的启示,没有人能明白真理(加一11-12;弗三3-5)。因此经云:「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二10-11)。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祂要引导我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十六13)。倘若我们能在圣灵的引导下,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就能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提后二15)。
3.为耶稣作见证
圣灵是从上头来的能力之根源(路二四49),当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各地为耶稣作见证(徒一8)。在五旬节以前,使徒彼得三次不敢认主(约十八15-27);但在五旬节以后,他得到应许的圣灵,变成勇敢地为主作见证,甚至被关入监牢也不害怕(徒五17-29)。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祂要为耶稣作见证(约十五26)。藉由圣灵的帮助,虽然我们没有智慧委婉的言语,仍能用神的大能使人相信耶稣(林前二4-5)。
4.使我们内心喜乐
人世间没有恒久的快乐(happiness),当我们读了一本感人的书,听了一场优美的音乐会,或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可以得到短暂的快乐,却不一定有持久的喜乐。属灵的喜乐(joy)是从神而来,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五22)。我们要常常喜乐,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不但在顺境中要喜乐,纵使遭遇逆境,落在百般试炼中,仍然要能喜乐(雅一2)。
一般人比较难达到「苦中有乐」的境界,但是基督徒靠着保惠师所赐给的力量,常能超越苦难,使心中充满喜乐(约十六20)。例如使徒保罗在传道时,曾多次下监牢,受鞭打,甚至将被杀害,但他心中仍充满着喜乐(腓二17)。因他深知,若能在世上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生命结束时就能得着生命的冠冕(提后四7-8)。
三、保惠师对世人的工作
在〈约翰福音〉中,保惠师的积极工作主要在门徒身上,祂要成为门徒的帮助者。但在〈约翰福音〉第十六章中,却谈论保惠师对世界的工作,是要指责世人,这是保惠师的消极工作。经云:「祂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十六8)。「责备」的希腊文为,意思是「指证、定罪、揭露」。《思高译本》翻译为:「当祂来到时,就要指证世界关于罪恶、正义和审判所犯的错误。」耶稣在世的时候,常指证世人所作的恶事(约七7);同样的,保惠师要继续耶稣的工作,要指证世人的错误,希望他们能够悔改。保惠师对世人的工作,可分三点说明如下。
1.指证世人有关罪恶的错误
犹太人自认是神的选民,以为只要遵守旧约律法就是无罪的(约九16、24)。保惠师来了,祂要指证世人有关罪恶的错误;而人在神面前最大的「罪恶」,是因他们「不信」耶稣(约十六9)。「不信」是始祖犯罪的根源,也是旧约时期选民堕落的根源(来三16-19)。
〈约翰福音〉的主题之一是相信,初期的「信心」是承认耶稣,但「信心」要成长,要有行动的委身,要进而信靠耶稣,住在基督里,与祂相交;使我们更认识祂,获得更丰盛的生命。这正如经云:「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二十31)。耶稣在世的时候,犹太人不相信耶稣,甚至将祂钉死在十字架上。当五旬节圣灵降临,犹太人受到保惠师的感动,觉得扎心,因而悔改相信耶稣(徒二37-41)。
2.指证世人有关公义的错误
保惠师来了,要指证世人有关公义的错误;这是因耶稣要往父那里去,门徒就不再见耶稣(约十六10)。「公义」在道德上的意义,是要遵照律法,也就是要遵守神所要求基督徒的伦理行为;在法庭上的意义,是指「无罪」。犹太人以「律法的义」为义,认为耶稣是「有罪的」(约九24);因祂违反律法,干犯安息日,且称神为祂的父,将自己当作神(约五18,十33)。所以犹太人按「律法的义」审判耶稣,认为祂是有罪的,是该死的(约十九7),而将祂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往父那里去,门徒将不再见到祂。表示耶稣在世上完成神所托付的神圣使命,成为代罪的羔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约一29,三14);因祂的忠心和顺服,得到天父的悦纳,父使祂从死里复活,祂就往父那里去,与父同住。只有公义的人才能见神的面,保惠师就是要证明耶稣是公义的,是无罪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正显明了「神的义」(罗三25)。
犹太人只知道「律法的义」,不明白「神的义」,因此将无罪的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当使徒们高声说:「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众人听见这话,受到圣灵的指证和感动,觉得扎心,因此他们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二36-37)。保惠师的工作就是要告诉世人,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
3.指证世人有关审判的错误
保惠师来了,要指证世人有关审判的错误;这是因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约十六11)。世界的王(统治者)是指撒但,牠虽用罪恶辖制人(约八34),暂时管辖世界,掌管死权;但藉由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复活,终于击败魔鬼,取回驾驭死亡的权柄(来二14-15;启一17-18),使信徒能脱离罪恶的辖制(罗八2)。世界之王的最后结局,就是被赶出去(约十二31)。
犹太人都知道人人将要面对审判,但他们对审判却有错误的观念,以为只要遵守摩西的律法就必得救。保惠师来,祂要指证这些错误的观念。审判的时刻是在世界末日(约十二48);但对于不信耶稣的人,罪已经定了,审判现在已经临到他们身上(约三18)。
对于相信耶稣的人,他们不被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五24);因为有圣灵的同在,藉由合法的大水洗礼,能有赦罪的功效(约二十21-23;徒二38)。审判的对象是世界的王,也就是撒但,当牠遭受审判,属于撒但的世人也将一同受审判。他们要被扔在火湖里,遭受永恒的刑罚,永远与神隔绝(启二十11-15)。所以我们要趁早切实悔改,相信耶稣,末日审判来临的时刻,我们将不被定罪。
结语
耶稣在世的时候,指证世人的罪恶,因此他们恨耶稣(约七7);而且对于跟随耶稣的人,世人也恨他们(约十七14)。但神是慈爱的,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神仍然爱世人,为了世人舍己,叫一切相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
耶稣离世的时候,祂赐下保惠师,成为信徒的帮助者;祂要永远与信徒同在,引导信徒明白真理,使信徒内心喜乐,并为耶稣作见证。但对于不相信耶稣的人,保惠师要成为仲裁者,祂要指证世人的错误,所以我们要以「信」来面对保惠师。当我们愿意相信耶稣,就能得着永生;倘若不相信耶稣,神的震怒将常在他们身上(约三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