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治服己心,强如取城─谈约瑟不随波逐流的良范

世人如同在海面载浮载沉的小船,若是漫无目标,随波逐流,极易发生触礁或被汹涌的潮流冲击而沉亡。基督徒面对邪恶的世界,唯有「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才能保守信仰,免于随波逐流;但该如何保守自己的信仰呢?

经云:「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那藉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么能逃罪呢?」

我们若仔细观察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群都是面对流向奋力而游,不肯随波逐流;假使它们掉转方向,顺水势而下,就会被急流冲散到浅滩上,甚至有丧命的危险。这是造物主赐给鱼儿的求生本能与智慧。

基督是「为神所爱,蒙召作圣徒」,生活在世界却不属这世界,行事为人也不效法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就像翻腾的海,世人如同在海面载浮载沉的小船,若是漫无目标,随波逐流,极易发生触礁或被汹涌的世潮冲袭而沉亡。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这道理就是我们生活处世的准则:这「道理」也指着我们已领受的「这么大的救恩」。用「这么大」来形容救恩,其意义如下:

1.代价大:主耶稣流血舍命,为拯救世人所付的代价很大。

2.功效大:无论何人,只要悔改受洗,归入基督,必能成圣称义,做神的儿女。

3.范围大:这救恩是关乎万民的大好信息,不单是为我们的罪,也为普天下人的罪,因为不分种族、阶级、贫富、贵贱,都可领受。

我们知道「这么大的救恩」自己与众人灵魂的得救有切身关系,基督徒面对邪恶的世界,唯有「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才能保守信仰免于随波逐流,并且为要积极传扬「这么大的救恩」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如果我们「忽略」(不是反对、逼迫,乃是轻忽、不在意。)这么大的救恩,辜负主恩,不能成为世上的光与盐,将来的痛苦也是大的。

圣经创世记以十四章的篇幅描写约瑟的一生,这是圣经人物中不易找到的,因为在约瑟的一生中,无论他遭遇到任何挫折,处于各种环境,都能坚守信仰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且能荣神益人。约瑟一生可分作五个时期,作为我们的良范。

一、少年时期

经云:「雅各的记略如下:约瑟十七岁与他哥哥们一同牧羊,他是个童子,与他父亲的妾辟拉、悉帕的儿子们常在一处,约瑟将他哥哥们的恶行报给他们的父亲。」(创世记三十七章2节)。

1.同流不合污:一般家庭,为人兄姊的行为好坏容易影响其弟妹,可是约瑟的十个哥哥们素行不良,约瑟虽与他们生活在同一家庭,「一同牧羊」「常在一处」耳濡目染,却未曾仿效其兄长的劣行。

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尽管常看见层出不穷的犯罪事情,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神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恶要厌恶,善要亲近,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2.有忌邪之心:约瑟同流不合污,且有忌邪之心,看到哥哥们的恶行心里难过,才将他们的恶行「报给」他们的父亲。

而约瑟将兄长的恶行报给父亲是出于善意、关怀,不是公报私仇,他希望藉着父亲的劝戒能使他们改过迁善、虽然他哥哥们恨他,不与他说和睦的话,「越发恨他」「都嫉妒他」,但约瑟仍然关心着他们。

有一切约瑟的哥哥们往示剑去牧羊,雅各打发约瑟去探望他们是否平安,他立即往示剑去了。他听说哥哥们往多坍去,约瑟马上「追赶」了去。从希伯仑往示剑,直到多坍,有近百里路程。约瑟不辞路遥欢喜顺从父命,长途跋涉,在田野走迷了路也不退缩,其关爱兄长之情,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约瑟将兄长的恶行报给父亲是爱心的表现,也是责任感的催逼。当我们看到有迷失的信徒,也应「报给」(代祷)我们的天父,或是告诉教会,由传道、长执的辅助、劝导,使他从迷路上回转;而不要觉得见怪不怪,司空见惯了,无动于衷,这样则表示自己渐渐麻木不仁,与罪恶姑息妥协,久了便容易随波逐流了。

二、奴仆时期

1.荣神益人:经云:「约瑟被人带下埃及……约瑟在他主人埃及人的家中,耶和华与他同在,他就百事顺利。」(创世记三十九章1-2节)。

因此主人派他管理家务和主人一切所有的。神因约瑟的缘故,赐福给那埃及人的家,凡家里和田间一切所有的,都蒙真神赐福。

一个敬神守道的人,在恶劣环境中,仍能像百合花在荆棘里,散发馨香之气。

2.坚拒试探:约瑟是一个精明能干、工作效率高的青年才俊,而且长得「秀雅俊美」,因此受到主人妻子的爱慕骚扰和诱惑。

而约瑟面临诱惑所考虑的先决问题是「会不会得罪神」?妨害主人家庭幸福为其次。正如保罗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

所以当主人的妻「以目送情给约瑟」、「天天和约瑟说」,并且有一次约瑟进屋里去办事,家中无一人,主人的妻就趁此机会拉住约瑟的衣裳,要与他同寝。假使约瑟无存敬畏神之心,不依靠真神,是难以把持得住这种连续猛烈的诱惑攻势。

约瑟面临重大试诱,丝毫不与罪恶妥协,因他知道如何拒绝:

①拒绝的艺术:是理性而诚恳的(创世记三十九章8-9节)

凡是没有意义与价值的请求,比如被邀请参加不必要的应酬,不正当的娱乐活动,或是考试答应别人故意泄露答案……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荣神益人,就有必要拒绝。但拒绝不是对人傲慢或训斥人,拒人于千里外,拒绝应该诚恳,理由具有说服性。

②拒绝的态度:是坚决而原则不变的。

约瑟的「三不」:不听从,不与她同寝,不和她在一起,必要时跑到外边去。

保罗说:「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假使面对有违背真理、得罪真神的事情而不敢说「不」,则会随波逐流,随流失去,真理就不存在我们中间。没有真理就没有神的恩典与永生的盼望。所以约瑟宁可被革职,甚至下监坐牢,也不屈就于主母的威胁利诱。

治服己心,强如取城──谈约瑟不随波逐流的良范(二)

现代社会中,大部份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互惠的原则,一个人付出多少,也会预期能够得到多少,这种「现实」的趋势愈来愈厉害。基督徒处在这个社会上,该如何保求自己免得随波逐流呢?

三、囚犯时期

1.在主里有平安:约瑟主人听见他妻子诬告约瑟的话,不分究理,生气的把约瑟下在监里。

他蒙受不白之冤,身系囹圄,却不怨天尤人,仍然亲近,交托神,所以「耶和华与他同在,向他施恩,使他在司狱的眼前蒙恩,司狱就把监里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约瑟手下……耶和华与约瑟同在,约瑟所作的尽都顺利。」

一般人遇顺境则喜,处逆境则悲,可是约瑟却不随波逐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生活在不顺利的环境,却「尽都顺利」;被囚牢狱,心灵却自由、平安、困而不苦,因「耶和华与他同在」,监狱有如皇宫。

2.伺候关心别人:经云:「被囚在监之埃及王的酒政和膳长,二人同夜各作一梦,各梦都有见解。到了早晨,约瑟进到他们那里,见他们有愁闷的样子,他便问法老的二臣……说:你们今日为什么面带愁容呢?他们对他说:我们各人作了一梦,没有人能解。约瑟说:解梦不是出于神么。请你们将梦告诉我。」(创世记四十章5-8节)。

约瑟在监里管理所有的囚犯(创世记三十九章22节),为犯人作「伺候」的工作。约瑟素来就有慈爱的心肠,最能关心囚犯的生活起居,注意囚犯的情绪变化,一见到囚犯「有愁闷的样子」随即关怀安慰,了解实情,加以辅导。约瑟后来有机会出狱当宰相,与他主动关爱别人有密切关系。

现代社会中,大部份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互惠的原则(注一),作生意的、其他行业或各类社交场合都有这种情形。一个人付出多少,也会预期能够得到多少,不愿太「蚀本」,大家的交往多基于这种观点,这种「现实」世潮的趋势愈来愈厉害,甚至有的社会已有契约婚姻与契约家庭,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就一一订好条约,你能作什么、我能作什么;当你不能作什么的时候,咱们的关系就差不多了。

但基督徒却不能效法这个社会,随波逐流,讲究功利,经上说:「施比受更有福」。

四、宰相时期

1.敬爱兄长

①以善胜恶:约瑟被哥哥们出卖,在异国十三年为奴为囚,备尝辛酸,如今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始终未曾怀恨或有报复之心,而且奉养他弟兄,并父亲全家的眷属,都是照和家人口奉养他们(创世记四十七章12节)

雅各死后,约瑟的兄长们仍不信约瑟已完全饶恕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约瑟必照着他们从前待约瑟的恶,足足报复他们,而求约瑟饶恕他们。约瑟因为他们不信任他而哭了,对他们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神呢?」约瑟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

基督徒若以恶报恶,替神行事,便是随波逐流,与世人一样,仍住在黑暗中。

②不凭眼见:约瑟对哥哥们说:「现在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忧自恨,这是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保全生命。」(创世记四十五章5节)。「卖」与「差」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

凭信心不凭眼见的约瑟,晓得凡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他再次安慰兄长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世记五十章20节)。

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作人的态度与心境的苦乐。人生难免有挫折困苦、受屈受辱,如果我们不随波逐流、不凭眼见,我们的人生必充满平安与喜乐。

2.孝敬父亲

约瑟与兄弟们相认,第一句话就问:「我的父亲还在吗?」注意,约瑟不是说「我们」的父亲。假如为人子女把父母亲当作「我的」,就不会有「多子饿死父」的情形。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圣经强调人类当尽的本份,这是真理。现今的世代,似乎愈文明的国家愈不重视孝道,其原因有二:

①社会风俗与风气:所谓风俗是指人类社会中持续既久、流行又广的某些生活习惯;风气是指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出现某些行为,比如常说「崇洋的风气」。风俗与风气有好有坏,凡有违真理者,便须要革除。

我们常听闻有些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学成后在美国成家立业,对远道探访的双亲表现出违反伦常、荒唐的不孝行为而令大众感到惊异、发指。有些留学生却振振有词的说:这是当地的社会风俗、风气,当入境随俗嘛!其实入境随俗,就是随波逐流,还可能随流失去呢!

②阶层突变(注二)﹕在过去传统社会中,生在某种社会阶层的人,因当时的社会需要与限制,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比如祖父、父亲务农,其子也务农为生;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是世代牧羊,则约瑟与其兄弟也牧羊为业。而约瑟由牧羊人转变为宰相,就是阶层突变。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阶层变动得很快,父亲做什么,并不影响儿子做什么。父亲是一位清道夫,儿子将来可能(也是事实)摇身一变为大公司的董事长、学者专家或政要人物。这种阶层突变往往产生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偏差,遂藐视双亲的心态与行为。经上说:「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箴言三十章17节)。

曾子云:「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次能养。」综观约瑟一生,已克尽孝道,不因地位尊贵而藐视父亲与家人。

①顺从:雅各打发约瑟去探望哥哥们,约瑟说:「我在这里」,立刻欢喜顺从父亲的吩咐。

②尊敬:凡牧羊的都为埃及人所厌恶(创世记四十六章34节),但约瑟不以父亲与兄弟是牧羊的为可耻,并且从他弟兄中挑出五个人去见法老。约瑟又领他父亲雅各进到法老面前,雅各就给法老祝福(创世记四十七章7节)。法老是当时世界最强盛之国的君王,而雅各年约老迈,职业又为埃及人所厌恶,可是约瑟却以父亲为尊为荣。

③奉养:约瑟用粮食奉养他父亲和他弟兄,并他父亲全家的眷属,都是照各家的人口奉养他们。

五、老年时期

经云:「约瑟对他弟兄们说: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祂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神必定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上去。」(创世记五十章24-25节)。

1.相信神的应许:迦南地是真神指示亚伯拉罕要去得为业的地方,是真神应许赐福之地。约瑟深信,将来神必定看顾、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进迦南。

埃及预表世界,迦南地预表真神所看顾祝福的真教会,天上更美的家乡。因此约瑟临终时,吩咐子孙要把他的骸骨从埃及搬上神应许之地。约瑟身在埃及,心却在迦南,他要安葬在神所应许的地方。他们(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都承认在世上为客旅、是寄居的,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乡。经云:不要爱世界和世界的事,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的,是永远长存。

2.到老也不偏离:约瑟活了一百一十岁,得见以法莲第三代子孙,玛拿西的子孙玛吉的儿子,也养在约瑟的膝下。经云:「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临终的时候」,约瑟仍然对神笃信不疑,因此可以盖棺论定,约瑟的一生,谨守道理、敬畏真神,并不随波逐流,堪为基督徒的楷模。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