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赐人有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如何一项抉择都有其结果;错误的抉择如同搭错车,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甚至使人抱憾终身。即使不选择,也是一个选择,仍须负不选择的后果,总之,选择有时是身不由己,必然会产生压力。但,人的压力从哪来呢?
在人的生活中,常会面临许多复杂的事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其中事务有轻重缓急之分,人们有是非善恶之别,而每个人都要学着去选择,弃恶择善,去芜存菁。从对人、对事的选择上可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喜好与智慧如何。
神赐人有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如何一项抉择都有其结果;错误的抉择如同搭错车,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甚至使人抱憾终身。俗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仍须负不选择的后果,总之,选择有时是身不由己,必然会产生压力。
一、产生抉择压力的原因
1.未知将来如何
经云:「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传道书八章6-7节)。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适当的时间和方法,但人的智力有限,并且人生际遇多有变幻,很难事先预测自己的未来,以便现在作正确的抉择。比如:谁也无法预料飞机是否中途失事坠毁或安抵目的地,究竟要不要搭这班飞机?人生又像下一盘棋(暗棋),常令人举棋不定,茫然无奈。
2.多元化社会
自政府迁台,四十年来,台湾在政治安定、政府领导有方环境之下,全力发展经济,使台湾由农业社会迈入生活丰裕的工商社会,由单元趋向于多元化社会,无论在职业、思想、参与、分配及其他,都呈现多元化,成为复杂的结合体。
多元化社会所导致的缺点之一,就是选择的困难:
①五花八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常有多种可能可供选择的困难。比如:就选购衣物而言,在农业社会时代,生活朴素,服装款式简单,较容易选择;在现代社会,百货公司陈列成千的服饰,往往令人眼花撩乱,造成选择的困难。
②独立自主: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民主、人权、均富。个人为了追求自我价值、尊严与保障自我的利益,就在生活中表现出自发性、自主性与选择性的增高,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主动的选择与追求。比如:就结婚一事而言,传统社会称之为「娶媳妇」,婚姻选择由父母作主;现在则称为「娶老婆」,由当事人作选择与决定。但靠自己去选择,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③变迁快速:现代社会变迁特别快速,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规范变得很快,使人无所适从,徬徨迷惑。传统社会强调思想、观念的从众性,民众大都形成彼此一致的看法,作为正统的规范习俗。但社会变迁,传统的规范习俗逐渐失去权威性与吸引力,分殊歧异的看法乃相继出现。
④一切客观: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念、规范等一切都是中立、客观、相对的,并无绝对的意义与价值可言。然而,客观到某一地步,则变成毫无价值可言,客观的结果使人产生虚无的态度,生活失去方向与重心,并且造成抉择的陷阱,因为有些主观、严肃的问题,若以客观、敷衍的态度处理,后果堪虞。比如随便服药,严重时会丧命的。
3.两难之间
经云:「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甚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一章21-23节)。
活着能成就工夫的果子,使生活更有价值与意义;但肉身死了,能与基督同在,也是好得无比的。两者都甚好,不分轩轾。保罗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难以取舍。
我们的生活也常面临两难之间的抉择。比如:要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成家立业?当家庭主妇或是职业妇女?从我们都有心爱的人或东西之间,往往只能二选一;有选择就有割舍,有割舍就有痛苦和压力。
箴言二十章24节:「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人虽然不能预测自己的未来,但人终身的事,都在神的手中。如何减轻抉择的压力,减少错误的抉择呢?让我们一起从圣经中探讨、解惑吧!
二、抉择的原则
为了减轻抉择的压力,减少错误的抉择,我们必须从圣经中探讨一些抉择的原则。圣经往往指示我们原则性的为人处事方法,就像基督徒可否抽烟、喝酒、赌博……等,圣经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那一件,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哥林多前书十章23节,六章12节下)。所以,凡事能造就别人,有益于自己,不受辖制为原则就可以行。能把握住抉择的原则,其细节和方法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1.虔诚求问神
经云:「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选择的道路。」(箴言二十五章12节)。
人因对事情与环境相关因素的变化缺少判断力,不能预测未来的自己,以便现在作有效的抉择以为因应措施,所以要求问神,因我们终身的事都在神手中(箴言三十一章15节),正如经云:「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言二十章24节)。
当我们走在岔路口上,不知该选择那一条路才对时,若能以谦卑诚恳的态度向当地人询问,对方必乐意为我们指点迷津。所以,得蒙神指示当选择的道路之关键,便是虔诚求问神。例如:哥尼流蒙神指示,选择正确的宗教信仰,因为「他是个虔诚人,他和他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济百姓,常常祷告神。」(使徒行传十章2节)。
笔者家父未信主时,是沿袭家族世代错误传统的宗教信仰,以致家族长辈中常有英年早逝者,小孩子们也经常身体欠安,所以家父对于拜偶像早萌倦意,并产生恐惧感与厌恶感,决定信靠耶稣基督为救主。
但基督教派千门万户,当他正苦于不知如可挑选一间教会去信主时,有一天,家母在门前场地以酒肉祭拜时,正好有一远亲经过家门,受家母邀请至舍用晚餐,他说他信耶稣,不吃拜过的东西,家母知道他是基督徒,非常高兴,我们因而蒙他介绍到嘉义的真耶稣教会慕道,日后并受洗,归入主的名下。
2.荣神益人
经云:「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不拘是犹太大、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会,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就好像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求。」(哥林多前书十章31-32节)。
①亚伯拉罕与罗得的选择(创世记十三章)﹕
当亚伯拉罕与罗得从埃及上南地去,居住在迦南人与比利洗人的地方。他们的财物甚多,不便同居,他们二人的牧人也常为草场而相争,所以二人势必要分离。
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亚伯拉罕基于荣神的缘故,不与罗得相争,免得神的名受辱。
亚伯拉罕又对罗得说:「遍地不都在你眼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亚伯拉罕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别人的益处,他以荣神益人为抉择的原则,结果蒙神更多的祝福。
②俄珥巴与路得的抉择(路得记一章)﹕
拿俄米在摩押地,他的丈夫与两个儿子相继死亡。拿俄米劝两个媳妇回娘家改嫁。他们两人面对去留,所做的抉择各不相同,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路得却舍不得拿俄米。
拿俄米对路得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罢。」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那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那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拿俄米与两个媳妇相处融洽,情同母女,但俄珥巴离开拿俄米的抉择主要是根据「她所拜的神」的错误宗教信仰为原则,而路得却死心塌地,不计任何牺牲代价,跟随拿俄米和拿俄米所拜的真神。后来,路得的生活苦尽甘来,美满幸福。
3.以神旨意为原则
经云:「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十二章2节)。
世界的思潮和世俗的道德标准常在变迁,不能做为基督徒行事为人抉择的准则。现代人抉择所遭遇的痛苦、困扰,就是行为标准的混淆纷乱。比如:农业社会视离开为病态,离婚者会遭人指责、批评、取笑,女人更要一夫而终,不嫁二夫。
而现代社会视离婚为司空见惯,并已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之常态,甚至有些专家学者也主张,夫妻若无法相处,长痛不如短痛,趁早离婚另嫁娶,以便追寻理想的人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必一辈子去忍受对头冤家,过那种「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过去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真有天壤之别。
扫罗向约拿单发怒,对他说:「你这顽梗背逆之妇人所生的,我岂不知你喜悦耶西的儿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亲露体蒙羞么?耶西的儿子若在世间活着,你和你的国位必站立不住。」(撒母耳记上二十章30-31节上)。
「喜悦」原文是「选择」,与英文钦定本翻译同。扫罗因嫉妒而想杀大卫,约拿单却「选择」站在大卫这边,与大卫结盟,处处掩护、帮助大卫,因约拿单明白神的旨意,知道神拣选大卫要继承将来的王位。约拿单抛开亲情的束缚,以神旨意为抉择的原则。
保罗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要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
「情愿」原文是「情欲、欲望」(加拉太书五章17节;雅各书一章15节)。「情愿离世」是保罗自己的欲望。「更是要紧的」原文是「更加必需的」,是指理智的、合乎神旨意的。因此,保罗在两难之间的挣扎,最后仍以舍弃独善其身的私意,而依神旨意明智抉择,住在世上,造就众人,兼善天下。
4.建立以基督为至宝的价值观
保罗说:「只是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都当作有损的,因为我以认识我主基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现代人痛苦的原因之人是价值标准瓦解离析,无定向的奔跑,无目标的奋斗,因而时常长吁短叹道: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其实,忙的意义也含有价值的比较。比如说:当你正忙着一件重要事情时,若突然生重病,还是必须放下该事而先去看医生,因为身体健康比那件事更重要。
所以,人都选择自以为重要的事情在忙碌。保罗也是很忙碌的人,他以认识基督为至宝,所以他选择为耶稣基督而活,更积极、有效的为主工作。
经云:「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希伯来书十一章24-26节上)。
「宁可」原文是「选择」,吕译本与钦定本翻译亦同。摩西长大后,与保罗一样,以基督为至宝的价值观作为抉择原则,他们都选择了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正如经云:「一个义人所有的虽少,强过许多恶人的富余。」(诗篇三十七章16节)。
选择要注意质的优劣,而不在量的多寡。因此,我们要舍弃生活中不必要、甚至次要的部份,否则生活便要成为一个杂物柜,徒增负荷累赘。
预算若与决算一致,预算就有存在价值;事前的抉择如同预算,抉择后的结果就是决算。为了使自己如愿以偿,得神喜悦,作抉择、下决定时,便要驻足考量、权衡轻重、按道理而来。明智的抉择会使人心安理得、处之泰然,至终必是否极泰来,转危为安。
三、抉择后的心态
一般人对自己所选择的不满意,常会怨天尤人,坐困愁城,懊恼后悔,使压力更大。因此,抉择后的心庇之调适亦相当重要。
1.负责承担
经云:「因为你们恨恶知识,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不听我的劝戒,藐视我一切的责备,所以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箴言一章29-31节)。
「不喜爱」的原文是「不选择」,吕译与钦定本翻译亦同。神赐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同神吩咐始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吃的日子必定死。」神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人面前,任凭人作选择。不选择敬神守道自有不选择的后果,只要付出代价,就可以随意选择。
始祖犯罪后,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得神喜悦,因而仍受咒诅。大卫犯罪后,坦承其过说:「我得罪耶和华了。」先知拿单对他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只是你行这事,叫耶和华的仇敌大得亵渎的机会,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
做了错误的抉择之后,若能向神认罪悔改,得蒙怜恤赦罪,是因神的爱;但错误抉择所导致的灾难,须勇于承担,因神是公义的。凡经练过神管教的人,就能结出平安的果子,那就是义(希伯来书十二章11节;参考:撒母耳记下二十四章10-14节)。
2.无悔无憾
经云:「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传道书一章15节)。世上少有十全十美的事,人常对自己所选择的感到美中不足,不能满意。其实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当我们的选择结果已成定局,无力或不能再改变的时候,要思想明白神的旨意,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自然能对自己不满意的抉择释怀,而不再抱憾终日了。
3.择善固执
经云:「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约书亚记二十四章15节)。约书亚年纪老迈,劝百姓要事奉耶和华真神,并且在百姓面前表明对所选择事奉的真神的执着忠诚,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足为后世楷模。
我们能对自己所选择的择善固执,才不致功亏一篑,其秘诀如经云:「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希伯来书三章13-14节)。
预算若与决算一致,预算就有存在价值。事前的抉择如同预算,抉择后的结果就是决算。为了使自己如愿以偿,得神喜悦,作抉择、下决定时便要驻足考量、权衡轻重、按道理而行。明智的抉择会使人心安理得、处之泰然,至终必是否极泰来,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