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多玛,一个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民生乐利的繁华城市;但其中却充满了罪恶。主耶稣与彼得曾将挪亚时代和罗得时代遭神毁灭的事相提并论,而它们的毁灭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性情凶暴。保罗也说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其中人的一项特征是「性情凶暴,不爱良善」,这是身处在末世的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的。
约在主前二○九○年,亚伯兰偕同罗得等从米所波大米的吾珥移居迦南地。有一次那地发生飢荒,他们就暂离迦南地,举家迁移至埃及。当他们从埃及返回迦南,亚伯兰仍住在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就是伯特利和艾的中间。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造成亚伯兰的牧人与罗得的牧人相争,因此,亚伯兰和罗得不得不分离。经上说: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世记十三章10-12节)。
一、所多玛罪恶的表象
经云: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世记十三章13节)。所多玛是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民生乐利的繁华城市。可是愈文明的地方,就愈充满罪恶。从创世记第十九章,可窥见所多玛严重的罪恶表象是淫乱与凶暴,这也是所多玛遭毁灭的主因。
从(创世记十九章1-7节)这段经文可知,所多玛人有强烈而普遍的同性恋倾向。他们对罗得的两个女儿「性」趣缺缺、无动于衷,只想要与陌生的同性有亲密行为。一般同性恋者尚会感到羞耻、罪恶与孤独感,可是所多玛城里,「各处的人,连老带少」为所欲为,同心作恶,同性恋风气之盛行,如同家常便饭,厚颜薄耻(以赛亚书三章9节)。「所多玛」(Sodomy)便是由「所多玛」(Sodom)这个字演变而来。
同性恋是指与同性别的人恋爱或是性交,这是圣经严厉禁止的(利未记十八章22节;哥林多前书六章20节)。根据学者指出,同性恋分为真、假两种。真同性恋者的意念与行为,对异性多半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恶,他们的情感和性欲的对象只限于同性、而假同性恋者,其中有一动机是「反抗传统」。
比如在欧美的性解放运动中,有不少年轻人纵容自己尝试各种性行为,如换偶、群交、同性间的性行为也是其中的一种。他们会认为性行为为什么一定要局限在婚姻关系中的单一异性?他们对同性恋行为不一定非常有兴趣,其目的就是反抗传统所认为的正常关系。
经云:「又如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城邑的人,也照他们一味地行淫,随从逆性的情欲,就受永火的刑罚,作为鉴戒。」(犹大书7节)。
所多玛城众人对罗得说:「退去吧!」又说:「这个人来寄居,还想要做官哪!现在我们要害你比害他们更甚。」众人就向前拥挤罗得。罗得为保护两位客人的安全而向众人建议以他的两个女儿作为替代,对外邦众人固然不失为一项优越条件,况且罗得对待众人的态度极其诚挚,但却是违背神的旨意,而所多玛人居然出言不逊,露出狰狞面目,变本加厉,要以更毒辣的手段对付罗得,众人就向前拥挤罗得,要攻破房门。
天使看见这怵目惊心的一幕,便对罗得说:我们要毁灭这地方,因为城内罪恶的声音在耶和华面前甚大,耶和华差我们来,要毁灭这地方。
曾经有一次,一批基督徒到以色列观光。他们抵达叙利亚边境。导游下车在车右边一棵树上摘下一个果子,叫他们欣赏。果似广西沙田柚,开果后,也像柚子一片一片的,其色银白,至为美观。
可是那一片片果心却空无一物,也无一滴果汁、轻轻用指一捏,好像天女散花,飞得如银絮飘落满地。他们问导游这是什么果子?导游对他们说:「你知道为什么神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圣经说这些城市的人罪大恶极。可是有些事圣经并未记载,我们却可从传说中获得资料。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人们在招待客旅时,外表上十分殷勤,饭后要请客人吃水果,就把这种不能吃的果子塞进客人的口中,弄到客人痛苦不堪。
然后把一张床搬出来,让客人躺下,如果客人太高,就把客人的脚用锯子锯断,使他们能睡在床上,如果客人太矮,就用蛮力把客人拉长使他痛死。」
主耶稣与彼得曾将挪亚时代和罗得时代遭神毁灭的事相提并论,而它们的毁灭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性情凶暴。如经云:「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创世记六章11、13节)。
凶暴残忍是魔鬼的本性,而神是良善的。主耶稣把传异端的假先知、不认识神的恶人比喻作凶暴的「狼」(马太福音十七章15节、十章16节)。而将基督徒称作「羊」。因为羊是温柔善良的。保罗说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其中人的一项特征是「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启示录第十一章预言,在主再临之前,有两个见证人向世人传道被杀,经上说:「他们的尸首就倒在大城里的街上,这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又叫埃及,就是他们的主钉十字架之处。
从各民各族各方各国中,有人观看他们的尸首三天半,又不许把尸首放在坟墓里,住在地上的人,就为他们欢喜快乐互相餽送礼物。」可是末世的人是愈来愈凶恶,拒绝福音、不知悔改,又侮辱。」可是末世的人是愈来愈凶恶,拒绝福音、不知悔改,又侮辱两个殉道者的尸首作为报复的方式。而圣经将这罪恶满盈、凶恶的大城比喻作「所多玛」,可知,所多玛城是象征着凶暴。
在挪亚时代,神以洪水毁灭世界;在罗得时代,神以火倾覆消灭所多玛城;在末世主再临前,神将以烈火消灭这世界……。到底,在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之时,人该如何行才可以得救呢?
二、所多玛被毁灭的原因
经云:「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两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彼得后书二章7-8节)
不敬虔是指对神的不信,所多玛城遭毁灭,是因为对神不敬虔而产生淫行与许多不法的事。所多玛城里不超过十个义人。不相信、不敬畏真神乃是一切罪恶产生的缘由,如保罗说: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罗马书一章28-29节)。
台湾当前的社会道德已大不如前,社会秩序确已遭到某些人蓄意破坏,例如有经济上的大诈欺、贪污抢劫、掳人勒索、纵火杀人,以致社会混乱,个人受损害。因此,最近学者专家在「重建社会研讨会」中,就「如何导正社会风气」,热列讨论。有些人建议,以宗教力量来导正社会秩序,因为宗教情操原是一种可贵的反省力量。
正确的宗教信仰能使人将来有得救的盼望,而且藉圣灵帮助,真理教诲,使人心意更新而改变,去恶从善,敬畏真神,远离恶事,社会会更加详和繁荣。
专以地上事为念!
经云: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十七章28-32节)。
在神当未毁灭所多玛城时,那地方的士地肥沃,气候宜人,如同神的园子与埃及地,同时又受古巴比伦与埃及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民生物资富裕,文化、生活水平相当进步,可是他们所经营努力的目标都是地上的事,以致在长期宽裕安逸的生活中,自我控制力减弱,而罪恶丛生,罪大恶极,遭致毁灭。
经上说:「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她和她的众女都心骄气傲,粮食饱足,大享安逸,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以西结书十六章49节)。
人类固然必先满足「生理」需求,如饮食问题,然后再讲究精神层面问题,但是过多的物质生活也会使人心灵软弱(诗篇一百零六篇15节),饱暖思淫欲,心骄气傲,远离神,生活失去意义。
摩西再三吩咐以色列人,要记念神在旷野引导他们四十年一切恩典与权能,要谨守神的诫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免得以色列人进入富庶的迦南地,因为吃得饱足、建造美好房屋居住,牛羊、金银加多就心高气傲,忘记神的恩典。
随着台湾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与商业化的结果,使民众的生活崇当「物质的价值观念」,强调生活安适、自我放纵、感官的享受;并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甚至也用来衡量「不可销售」的,如思想、道德、情操、感情以及判断自我本身的价值。
因此,现代社会愈来愈冷漠、复杂、混乱。为了获得暴利,只问目的,不顾手段;为了肉体情欲享受,养成好逸恶劳、放荡不羁的习性,这是一种危机。保罗说:他们的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因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其结局就是沉沦,而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主耶稣特地提醒我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违背神的命令贪爱世界,向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主耶稣将挪亚时代与罗得时代受神毁灭的事相提并论。挪亚时代被洪水所灭,罗得时代则被火倾覆消灭。圣经预言,将来这世界在主再临前将要被烈火消灭。所多玛城的毁灭,乃预表现今这世界的罪恶大城有一天也将同所多玛一样遭受烈火消灭的命运。
因此,基督徒面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之时,当务之急有两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效法挪亚造方舟与传义道(彼得前书三章19-20节)。「方舟」是预表教会,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就是众信徒在灵修上必须预备好了,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来迎。
造方舟意即建设教会,造就信徒的灵性,求其先建立家人的信仰,得救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神的旨意要人们全家信主,全家得救(参考:使徒行传十六章31-34节),所以天使对罗得说:你这里还有甚么人吗?无论是女婿、是儿女和这城中一切属你的人,你都要将他们从这地方带出去。我们要毁灭这地方,因为城内罪恶的声音,在耶和华面前甚大(创世记十九章12-13节)。
比较挪亚与罗得在建设家人的宗教信仰,显然挪亚在这方面的表现良好,因为他带领一家八口进方舟,使全家得救。基督徒另一方面的工作是积极向世界传道,因为主说:这天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三、所多玛的地理位置
有人说,所多玛是在死海的北端,也有人说是在死海南端。圣经却说所多玛是在耶路撒冷的右边(以西结书十六章46节)。那就是在耶路撒冷的南方。这种说法是因为希伯来人和邻族都以东方为指南针基点的缘故,所以面向东方,则南方就在右边,北方就在左边。
因此圣经说:撒玛利亚在耶路撒冷的左边(以西结书十六章46节),何把也在大马色的左边(创世记十四章15节),其实,何把是在大马色以北约一百五十里的地方。如果所多玛是在死海的北端,那就恰在耶路撒冷的正东。但按圣经指示,所多玛是在耶路撒冷的南方,意即死海的南端。
一般人多认为所多玛和蛾摩拉已被埋葬在死海的水下。阿拉伯的土人称死海为罗得海。现在死海南端还有许多盐柱,它们一直被称为「罗得的太太」
四、所多玛的历史背景
1.土地肥沃:
罗得大概是站在伯特利东边的一座山,可以望见约但河平原,就是约但河到死海所经过的一带地域(所多玛诸城即在其平原上)。经上说:那地方是滋润的,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伊甸园),或像埃及地。
伊甸园有各样悦人眼目的树,树上的果子可作食物,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而埃及多属沙漠区,却有唯一的尼罗河滋润遍地,每年春夏之交,尼罗河有大致固定的泛滥期,河水带来的淤泥是天然肥料,农人只要播种,就可以等待丰收。
因此,埃及文化和尼罗河有密切关系。自古以来,人类文化的发祥地多靠近河边。罗得看见约但河全平原有如美丽的伊甸园与埃及适合农耕与畜牧,马上挑选归他自己。
2.文明进步:
在约但河靠近死海的平原上有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和琐珥诸城(创世记十四章2节)。他们曾经受统治于北方的以拦王有十二年,到第十三年,这平原五王联合背叛,以拦王就联合自己的同盟国,前去扑灭叛变。
这些同盟的四王是来自两河流域地区的城邦(即米所波大米)。约在主前三千年,两河流域开始进入历史时代,有苏美人住在两河下游地区,他们有高度文化,发明文字,六十进制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在政治上,他们起初并未形成大一统的国家,由好几个各自独立的城邦彼此竞争领导地位,到主前二千一百年,汉摩拉比君王(圣经上称暗拉非),成为平原的主人,建立了巴比伦帝国。
他定了法律,是最早的法典,后人称它为「汉摩拉比法典」,当时的人颇有重法的精神,他们也重视天文学和占星术。所多玛又靠近埃及,埃及北方和巴勒斯坦有路可通。埃及亦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金字塔的建立是埃及文化的代表。因此,所多玛在宗教、习俗与文化是根源于这南北两大古文明古国的熏陶,自然是个相当文明发达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