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七章1节:「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什么叫做论断人呢?文中指出,不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却想要去掉弟兄眼中之刺的,就算是论断人。还有什么样的言语、行为属乎论断人呢?人若有忌邪之心,出于爱心而做的也属论断人吗……?
一、什么叫做论断?
主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七章1节)。那么,什么叫做论断人呢?
根据希腊原文,「论断」一词为KRINO,在新约圣经共享一一四次: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为论断者二十次,译为审判三十四次、定罪七次、定意七次,其他尚有受审五次、审问四次、审察二次,审量、审断、听审、求审、所审等各一次;其他尚有许多译词。
但其主要意义为审判,故英文圣经多译为Judge(审判)──钦定版共享八十七次。可见论断原有站在审判官之立场审判人之意在内。保罗说:「你是谁,竟论断(Judge)别人的仆人呢?」(罗马书十四章4节上)。
因为审判在乎神(使徒行传十七章31节;罗马书二章16节,三章6节),人本来没有资格审判人、定人的罪。所以圣经多处禁止信徒论断人(路加福音六章37节;罗马书二章1、3节;雅各书四章11-12节)。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中并不当有开诚布公的审判官,使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之意;更不是说,对别人之恶不必去规劝,或为公也不可处理行恶的人之意思。
愿在圣灵带领之下,根据圣经来阐明「论断」之真义。
1.论断是不检讨自己而妄加批评人的意思
中文圣经虽然没有用「批评」之字眼来译Krino;但论断亦当有批评之意在内(参看:雅各书四章11节)。个人不能去审判人、定人的罪;多半是批评人、说人的是非罢了。
但Krino一词,中文圣经译为断定三次(约翰福音七章24节;使徒行传十三章46节),译为判断七次(约翰福音八章15-16、26节;哥林多前书五章3节;启示录十六章5节,十九章2节),定意七次(使徒行传三章13节,二十章16节,二十五章25节;罗马书十四章13节;哥林多前书二章2节;哥林多后书二章1节;提多书三章12节)
看来,你在批评人时,心中已断定这人是如此如此了;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就算了。所以中文圣经把此字译为「看作」三次(使徒行传二十六章8节;罗马书十四章5节);译作「以为」二次(使徒行传十六章15节;哥林多后书五章14节)。因此,论断当含有「心中断定人之恶」的意思在内。尤其是不检讨自己,就断定人之是非,是圣经所禁止的。
所以主耶稣说不要论断人之后,接着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七章3-5节)。
人多犯对人严、待己宽之毛病;所以主耶稣叫我们先检讨,去掉自己的缺点,然后才有资格批评人,才能纠正人的错误。保罗也说:「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
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么?」(罗马书二章1-3节)。自己满有缺点,却爱好批评人,这样的人,等于在定自己的罪(路加福音六章37-38节)。所以,凡是不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却想要去掉弟兄眼中之刺的,就算是论断人。
如:法利赛人,他们能说却不能行;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是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马太福音二十三章3、28节)。有一次,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到主耶稣的面前,问耶稣说:「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样呢?」
耶稣回答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出去了(约翰福音八章3-9节)。人如果仔细地检讨自己,就不敢轻易地论断人、定人的罪。
常听人说,教会没有爱心!原来爱心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哥林多前书十三章5节),是要施与人的,说没有爱心的人,当检讨自己对教会(信徒)的爱心如何?不然,就将犯论断人的罪过了。
愿我们能在责人之前,先检讨自己,认为自己无此缺点,才有资格去指责人(也当以爱心责备,不该以轻视之态度指责);不然,就是论断人了。
2.人常因出于骄傲而易犯论断人之毛病
保罗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要站在神的台前。」(罗马书十四章10节)。可见,论断人往往是出于骄傲之心,轻看人的缘故,如法利赛人之类。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神阿,我感谢祢,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加福音十八章9-12节)。
夸耀自己的优点而轻看别人者的祷告,不是神所喜欢听的;神倒喜欢听罪人悔改的祷告。因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所以主耶稣说,这个税吏比那法利赛人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十八章13-14节;参看:马太福音二十三章23节)。
文士和法利赛人,常自义而轻视税吏和罪人;他们不明白耶稣来到世界是为了召罪人,不是为召义人(其实,世上没有义人,唯有自义的人──(罗马书三章10-12节)。
耶稣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加福音十五章7、10节;参:路加福音五章30节,十五章1-2节)。
因此,凡是出于骄傲之心,轻视别人、批评人者,就算是论断人。这种人就难逃神的审判。罪人所犯的罪行是值得受轻视、被责罚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悔改。他们若肯悔改,没有比这更值得欢喜。神所喜欢的,就是罪人的悔改!
3.因嫉妒,藉中伤人以抬高自己,属于论断
主耶稣所设的浪子的比喻中,那个大儿子因为父亲对待浪子弟弟那样好,而生气地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加福音十五章28-30节)。
这可说是不明父亲的心意,因嫉妒而论断他的弟弟之言。那知,父亲对他弟弟那样好,是因为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痛悔前非、改过自新),失而又得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理当这样欢喜快乐。
有一次,耶稣医治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使他能说话、又能看见。当众人都惊奇时,法利赛人听见,便出于嫉妒而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马太福音十二章24节)。
法利赛人出于嫉妒所说的这句话,竟犯了今生来世总不得赦免的亵渎圣灵的大罪;所以乱加论断,极其危险,是定自己之罪的行为(马太福音十二章31-37节)。真是嫉妒杀死痴迷人(约伯记五章2节下);人容易因嫉妒而毁谤人、中伤人。这就算是论断人。
二、凡事凭爱心而作
经上说:「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哥林多前书十六章14节)。对于人之恶事所作的行为,是否属于论断,亦当凭着「出于爱心与否」而定。
因凡出于爱心而作的,都是好的;即使其结果不一定都好,也是神所悦纳的。前段所说的论断,对人对己都无何益处,可说不是出于爱心而作;因此,是属于论断。凡不是出于爱心所作的批评、审判,可说是属于论断之类。
不要论断,并不是表示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意思。所以有时候,为了定是非、分善恶,或为公事而审判人,是不得已的。圣经记载:「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以赛亚书五章20节)。
因此,不可因经上记载不要论断人之故,而不敢定是非,不以恶为恶;甚至以恶为善,是非颠倒,毫无忌邪之心。这是不明「不要论断人」的真义,滥用「论断」之言词的人。
1.出于爱真理之故而作的,不属论断
保罗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立比书一章9-10节);所以分别是非是需要的,不要因怕论断之故,而连是非都不分,或不敢分。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来书五章14节)。是故,以忌邪之心,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乃是辨别是非,分别好歹之行为,是爱好真理之态度,就不属于论断了。
如:约瑟十七岁时,与他哥哥们一同牧羊,他是个童子,与他父亲的妾,辟拉、悉帕的儿子们常在一处。约瑟将他哥哥们的恶行,报给他们的父亲(创世记三十七章2节)。
这是出于约瑟忌邪之心,不该看作论断。因他至少没有这种恶行,同时可能不愿哥哥们有这种恶行,并非出于嫉妒或骄傲之故而作的。如果他隐瞒了哥哥的恶行,等于助纣为虐,对于哥哥们也不一定有好处。所以约瑟的这种态度,就不是属于论断。
2.出于爱弟兄之故而作的,不属论断
雅各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头;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各书五章19-20节)。
要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就当去指摘他的罪过;不然,将如何使他从迷路上转回呢?所以保罗说:「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以弗所书五章11节)。出于爱心去指摘他的过错,责备他,并不是论断;唯有以轻视人的心,在背后说人之过失,未能使他改过迁善者,才算是论断。
所以保罗再说:「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彼此相爱的律法。」(加拉太书六章1-2节)。
如:保罗看几法(彼得)有可责之处,就当面抵挡他(加拉太书二章11节)。箴言记载:「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言二十七章5-6节)。因此,出于爱心,指责人之过错,并不属于论断。
3.出于爱教会之故而作的,不属论断
有一次,彼得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十八章21-22节)。这意思就是说,有弟兄得罪我──只关于个人的事,不会影响教会时,要饶恕到底,不与其计较。但是,如果事关全体,会影响教会时,处理的态度就不同了。
因主耶稣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个人为整个教会之一分子,是耶稣之身体的肢体,若觉得此事会影响到整个教会时──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
……若是不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事情严重时,可除名,不看做是教会的弟兄。因为教会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十八章15-18节)。
例如:保罗叫哥林多教会,要把那个收了他继母的淫乱者,赶出教会。不可与这种淫乱的人相交,就是与他吃饭都不可。这就是因爱教会圣洁的缘故;因一点面酵会使全团发起来。
保罗说:「审判教外的,与我何干?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么?至于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你们应当把那恶人从你们中间赶出去。」(哥林多前书五章1-13节)。
在此处的审判即与论断用同一个词Krino。甚至于第三节,保罗说:「我身子虽不在你们那里,心却在你们那里,好像我亲自与你们同在,已经判断了行这事的人。」
这里的「判断」也是与论断Krino同一个词。由此可知,为保持教会之圣洁,为使教会免受邪恶之影响,就该审判人;教会要有除名制度之由,即在于此。当然这种审判不是个人所能作的;要由教会之代表的负责人会或职务会来作,才可免去错误。
总而言之,人常易犯「责人严,待己宽」之毛病,故常缺少检讨自己而爱说人的是非,这就犯了论断人的罪了。结果是自己也要被论断、被定罪,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当多检讨自己,对人抱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态度,这就是有关「论断」的经训。
但是「不要论断人」,并不是叫我们「是非不分、好歹不明」;「对人之过错,置之不理」;甚至「会影响整个教会之有发酵作用者,也不予以公义的审断、处理」之意思。
愿我们能明白经训,除不犯论断人之罪外;也当不失「忌邪」之心,抱有「嫉恶如仇」之圣洁态度,以求整个教会之圣洁、蒙主悦纳是幸!